“别说”的语篇分析
目录 | 第1-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选题依据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别说”的复句研究 | 第10-11页 |
·“别说”话语标记研究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2页 |
·语料选择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别说”的类型及语法化 | 第14-23页 |
·“别说”的三种类型 | 第14-16页 |
·“别说”的三种基本类型 | 第14-15页 |
·“别说”的特殊用法 | 第15-16页 |
·三种不同类型区别 | 第16-18页 |
·能否做句子成分 | 第16-17页 |
·意义虚化与省略 | 第17-18页 |
·“别说”的语法化 | 第18-23页 |
·“别说”的形成过程 | 第18页 |
·连词“别说2”的语法化及其动因 | 第18-20页 |
·“别说3”的语法化 | 第20-23页 |
第三章 动词短语“别说1” | 第23-34页 |
·“别说1”的基本结构及句法特征 | 第23-27页 |
·“别说1”句法位置 | 第23-24页 |
·“别说1”单独成句 | 第24-25页 |
·“别说1”连接的成分 | 第25-27页 |
·“别说1”的语义内容 | 第27-31页 |
·否定行为到否定意义 | 第27-28页 |
·“别说1”句具有祈使意义 | 第28-29页 |
·“别说1”句具有隐含意义 | 第29-31页 |
·“别说1”的语篇分析 | 第31-34页 |
·“别说1”的语体分布 | 第32页 |
·“别说1”语篇衔接功能 | 第32-34页 |
第四章 连词“别说2”的语篇分析 | 第34-50页 |
·“别说2”所在语段的基本语义结构 | 第34-37页 |
·“别说2”所在语段的基本语义结构模式 | 第34-35页 |
·使用条件 | 第35-37页 |
·“别说2”句的语义关系 | 第37-42页 |
·“别说 B+C”的语义关系 | 第38-41页 |
·A 与“别说 B+C”的语义关系 | 第41-42页 |
·“别说2”在使用中的变化 | 第42-46页 |
·A 不出现的简式:别说 B+C | 第42-43页 |
·别说 B+C 在使用时的变化 | 第43-45页 |
·“C+(更)别说……了” | 第45-46页 |
·“别说2”语篇实例分析 | 第46-50页 |
·“别说2”的语体分布规律 | 第46-47页 |
·“别说2”所在语篇实例分析 | 第47-50页 |
第五章 话语标记“别说3” | 第50-73页 |
·“别说3”句的基本语义结构 | 第51-55页 |
·“别说3”所在语段的基本语义结构模式 | 第51-53页 |
·使用条件 | 第53-55页 |
·“别说3”句的语义关系 | 第55-63页 |
·“别说3”句的基本结构 | 第55-57页 |
·“别说3”句内部语义关系 | 第57-62页 |
·“别说3”主观化 | 第62-63页 |
·“别说3”所在语段在使用中的变体 | 第63-68页 |
·“别说3”的变体形式 | 第63-66页 |
·使用中的各种变体的互补分布 | 第66-67页 |
·DM+S2 的简略模式 | 第67-68页 |
·“别说3”语篇功能 | 第68-73页 |
·“别说3”的语篇构建功能 | 第68-70页 |
·“别说3”的连贯与衔接功能 | 第70-73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73-75页 |
注释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