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视角下网络课程中的互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目录 | 第7-10页 |
| 图表目录 | 第10-11页 |
| 1 序言 | 第11-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5页 |
| ·生态文化的呼吁 | 第11-12页 |
| ·信息时代的召唤 | 第12-13页 |
| ·网络课程自身问题的呼吁 | 第13-14页 |
| ·互动失衡的呼吁 | 第14-15页 |
| ·相关概念介绍 | 第15-17页 |
| ·网络课程 | 第15-16页 |
| ·互动 | 第16-17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9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9-23页 |
| ·研究内容与步骤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 2 研究现状 | 第23-31页 |
| ·社会学视角下互动研究 | 第23-24页 |
| ·传播学视角下互动研究 | 第24-25页 |
| ·教育学视角下互动研究 | 第25-28页 |
| ·生态学视角下互动研究 | 第28-31页 |
| 3 理论基础 | 第31-37页 |
| ·生态学的原理 | 第31-33页 |
| ·生态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 ·生态主义的基本思想 | 第32-33页 |
| ·互动理论 | 第33-37页 |
| ·社会互动论 | 第33-34页 |
| ·社会互赖理论 | 第34页 |
| ·社会凝聚力理论 | 第34-37页 |
| 4 互动运行机制及其生态模型 | 第37-47页 |
| ·互动的运行机制 | 第37-42页 |
| ·互动的生态特性 | 第37-40页 |
| ·运行机制 | 第40-42页 |
| ·互动的生态模型 | 第42-47页 |
| ·互动的生态核 | 第42-44页 |
| ·互动的生态基 | 第44-45页 |
| ·互动的生态库 | 第45-47页 |
| 5 互动失衡的表征与原因分析 | 第47-61页 |
| ·互动失衡的表征 | 第47-56页 |
| ·生态核内部的互动失衡 | 第47-50页 |
| ·生态核与生态基之间的互动失衡 | 第50-51页 |
| ·生态核与生态库之间的互动失衡 | 第51-55页 |
| ·生态基与生态库之间的互动失衡 | 第55-56页 |
| ·互动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56-61页 |
| ·互动的生态核不共生 | 第56-57页 |
| ·互动的生态基不开放 | 第57-59页 |
| ·互动的生态库不和谐 | 第59-61页 |
| 6 解决互动失衡的策略 | 第61-69页 |
| ·提升生态核的活力 | 第61-63页 |
| ·构建互动共生群调节主体互动失衡 | 第61-62页 |
| ·注重主体行为感染促进情感互动 | 第62-63页 |
| ·拓宽生态基的维度 | 第63-65页 |
| ·适时干预学习过程促进互动活动的延伸 | 第63-64页 |
| ·组建多元化的开放互动体提升互动活力 | 第64-65页 |
| ·营建生态库的氛围 | 第65-69页 |
| ·建立生态化讨论区营造互动氛围 | 第65-67页 |
| ·建立多维生态位空间维持互动平衡 | 第67-69页 |
| 7 策略的实施与分析 | 第69-77页 |
| ·策略的实施 | 第69-73页 |
| ·提升互动主体活力的策略实施 | 第69-71页 |
| ·拓宽活动设计维度的策略实施 | 第71-72页 |
| ·营造生态化互动氛围的策略实施 | 第72-73页 |
| ·策略的分析 | 第73-77页 |
| 8 研究总结与展望 | 第77-81页 |
| ·研究总结 | 第77-78页 |
| ·从生态的角度提出网络课程中互动的运行机制 | 第77页 |
| ·结合教学实践重塑了网络课程中互动的生态模型 | 第77-78页 |
| ·剖析了网络课程中的互动失衡 | 第78页 |
| ·提出解决互动失衡的可行性策略 | 第7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78-79页 |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79页 |
| ·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工作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