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台湾民间歌曲的治理效应与审美功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0页
绪论第10-38页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第10-12页
 第二节 文献回顾第12-18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第18-33页
  一 研究方法第18-21页
  二 观念评介第21-28页
  三 研究对象与界定第28-33页
 第四节 章节安排第33-38页
第一章 早期自然民谣中的隐性治理与审美教化功能第38-88页
 第一节 边陲海洋岛屿的半自治治理形态第39-50页
  一 原乡住民与海洋移民第39-44页
  二 半自治的治理形态第44-50页
 第二节 半自治状态下歌曲的隐性治理意识与其审美教化作用第50-70页
  一 异文化植入的隐性治理意识第50-59页
  二 音乐的审美教化作用第59-70页
 第三节 半治理状态下歌谣人我制约的审美劝化意识第70-88页
  一 半治理环境下衍生的劝世歌谣第70-73页
  二 劝世歌谣衍生的治理环境第73-77页
  三 歌谣中人我制约的审美劝化意识第77-85页
  四 人我制约的隐性治理与审美劝化功能第85-88页
第二章 日殖时期类型化歌曲的显性治理意识与审美同化功能第88-120页
 第一节 日殖时期的同化政策治理脉络第89-103页
  一 日殖时期的时空背景第89-92页
  二 同化政策的“同床异梦”第92-102页
  三 综观同化政策第102-103页
 第二节 皇民类型化歌曲的显性治理与其审美同化功能第103-120页
  一 日殖时期的类型化歌曲与其显性治理意图第103-106页
  二 类型歌曲的皇民化意识与审美同化功能第106-114页
  三 帝国视角类型化歌曲的品味书写权利第114-120页
第三章 归化时期类型化歌曲的显性治理与审美认同重构功能第120-158页
 第一节 归化时期中原文化正统的认同治理脉络第121-129页
  一 特殊时期的文化政策与教育政策第122-127页
  二 归化时期官方文化认同治理脉络第127-129页
 第二节 爱国类型歌曲的显性治理与其审美认同重构功能第129-158页
  一 文艺政策所导引的官方意识形态治理意图第130-140页
  二 官方文艺的类型化形态与其显性治理意图第140-147页
  三 爱国歌曲的审美认同重构功能第147-158页
第四章 柔性威权时期创作民歌的半显性治理与歌谣审美的自我认同功能第158-213页
 第一节 多元文化思潮与青年价值的成形第161-169页
  一 权者与智者的结合——政治因素所崛起的青年舞台第161-165页
  二“一串”启蒙思潮第165-169页
 第二节 创作民歌的半显性治理与歌谣审美的自我认同功能第169-213页
  一 民族意识优先的自我认同定位——与主导意识形态不谋而合的创作内核第171-185页
  二 青年理想主义的自我价值实现——悖治理的音乐能动性第185-201页
  三 个人本质的自我认同塑造——不问世事的个人原真特质第201-213页
结语第213-219页
参考文献第219-234页
附录第234-244页
 附录一、<台湾乐しや>與<丰年踊>第234-238页
 附录二、政府意识于初中国文教科书所占比率第238-240页
 附录三、<民生报>刊登之“综艺一百”流行歌曲畅销排行榜第240-244页
后记第244-246页

论文共2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弗洛伊德理论的自我矛盾及其影响下的文学创作--以法国作家埃莱娜·西苏及安德烈·布勒东为例
下一篇:六朝之史学与世风--以刘注《世说新语》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