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与适应--隐喻的语用综观研究
内容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国内外隐喻研究综述 | 第9-40页 |
第一节 国外隐喻研究述要 | 第9-28页 |
一、隐喻界说 | 第9-13页 |
二、隐喻的语用分析 | 第13-21页 |
三、隐喻的认知研究 | 第21-28页 |
第二节 我国隐喻研究回顾 | 第28-40页 |
一、汉语隐喻及相关辞格 | 第28-31页 |
二、先秦时期的隐喻思想 | 第31-32页 |
三、秦汉-近代的隐喻思想 | 第32-37页 |
四、当前隐喻研究概况 | 第37-40页 |
第二章 隐喻研究的语用综观视角 | 第40-51页 |
第一节 语用综观的理论特色 | 第40-48页 |
一、语用综观的跨学科性 | 第40-44页 |
二、语用综观的方法论启示 | 第44-48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目标和创新点 | 第48-5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48-49页 |
二、研究目标 | 第49页 |
三、主要创新点 | 第49-51页 |
第三章 隐喻生成与最佳适应 | 第51-82页 |
第一节 最佳适应与经济性 | 第51-58页 |
一、语言适应的基本内涵 | 第51-52页 |
二、语言适应的环境系统 | 第52-55页 |
三、适应程度的评价标准 | 第55-58页 |
第二节 隐喻命名的经济性 | 第58-65页 |
一、隐喻命名的普遍性 | 第58-61页 |
二、隐喻命名的经济学分析 | 第61-65页 |
第三节 隐喻陈述的经济性 | 第65-82页 |
一、语言表达的意图类型与体系 | 第65-67页 |
二、隐喻在命题意图实现中的经济性 | 第67-73页 |
三、隐喻在交际意图实现中的经济性 | 第73-82页 |
第四章 源域选择的协商性 | 第82-122页 |
第一节 源域选择的可及性 | 第82-96页 |
一、相似性:从此岸到彼岸 | 第82-87页 |
二、临近性:对省力的追求 | 第87-96页 |
第二节 源域选择的可接受性 | 第96-107页 |
一、最佳个体关联原则 | 第96-102页 |
二、信息的协调性原则 | 第102-107页 |
第三节 源域选择的假设性 | 第107-122页 |
一、概念整合与认知假设 | 第107-112页 |
二、源域假设的类型和实现方式 | 第112-122页 |
第五章 隐喻变异性的历时纵观 | 第122-151页 |
第一节 隐喻的生成态 | 第122-134页 |
一、隐喻生成的双重指称 | 第122-129页 |
二、从联结主义看隐喻生成 | 第129-134页 |
第二节 隐喻的繁衍态 | 第134-145页 |
一、隐喻的量变繁衍 | 第134-137页 |
二、隐喻的质变繁衍 | 第137-145页 |
第三节 隐喻的消亡态 | 第145-151页 |
一、隐喻消亡的认知动因 | 第145-147页 |
二、隐喻消亡的社会动因 | 第147-151页 |
第六章 隐喻理解中的解释性选择 | 第151-202页 |
第一节 隐喻解释性选择的适应对象 | 第151-158页 |
一、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 | 第151-154页 |
二、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 | 第154-158页 |
第二节 隐喻理解的选择与适应过程 | 第158-173页 |
一、隐喻识别的理据性判断 | 第158-163页 |
二、语义网络的选择性激活 | 第163-168页 |
三、语义要素的选择性投射 | 第168-171页 |
四、语义假设的适应性判定 | 第171-173页 |
第三节 汉语隐喻理解的逻辑表征 | 第173-202页 |
一、从内涵逻辑角度看隐喻理解 | 第173-179页 |
二、汉语隐喻的类型与结构 | 第179-195页 |
三、汉语隐喻逻辑表征的个案分析 | 第195-202页 |
第七章 隐喻理解与非等值选择 | 第202-218页 |
第一节 隐喻的增解与减解 | 第202-208页 |
一、隐喻的增解 | 第202-206页 |
二、隐喻的减解 | 第206-208页 |
第二节 隐喻的误解与悖解 | 第208-218页 |
一、隐喻的误解 | 第208-215页 |
二、隐喻的悖解 | 第215-21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8-227页 |
后记 | 第2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