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数学教育研究的学界关注 | 第11页 |
1.1.2 数学教育研究的实践需要 | 第11页 |
1.1.3 选择新手数学教师的缘由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2.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3-14页 |
1.4 论文结构——研究开展流程 | 第14页 |
1.5 创新点 | 第14-16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6-22页 |
2.1 核心概念阐释 | 第16-17页 |
2.1.1 教师专业身份 | 第16页 |
2.1.2 教师情绪 | 第16页 |
2.1.3 数学教师情绪 | 第16-17页 |
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2.2.1 教师的专业身份 | 第17-18页 |
2.2.2 数学教师的专业身份 | 第18-19页 |
2.2.3 教师的情绪 | 第19-20页 |
2.3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2页 |
2.3.1 教师专业身份 | 第20页 |
2.3.2 数学教师专业身份 | 第20-21页 |
2.3.3 教师情绪 | 第21-22页 |
3 方法论 | 第22-31页 |
3.1 OCCrr理论框架 | 第22-29页 |
3.1.1 OCCrr理论框架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8页 |
3.1.2 OCCrr理论方法 | 第28-29页 |
3.2 OOP思想方法-继承方法 | 第29页 |
3.3 经验采样方法(ESM)-事件取样法 | 第29-30页 |
3.4 半结构化访谈调查方法 | 第30页 |
3.5 半结构化问卷调查方法 | 第30-31页 |
4 数据采集框架与数据采集 | 第31-43页 |
4.1 第一轮研究对象选择 | 第31-32页 |
4.2 第一轮数学教师情绪采集框架及数据采集 | 第32-34页 |
4.2.1 第一轮数学教师情绪采集框架 | 第32-33页 |
4.2.2 数据采集及第一轮数学教师结构化访谈 | 第33-34页 |
4.3 教师情绪层次结构理论和情绪采集框架修正 | 第34-41页 |
4.3.1 OCCrr情绪层次结构理论 | 第35-40页 |
4.3.2 情绪读取流程 | 第40-41页 |
4.3.3 新的数学教师情绪采集提纲 | 第41页 |
4.4 第二轮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数据采集 | 第41-43页 |
5 正式数学教师情绪数据(第二轮)结果及分析 | 第43-60页 |
5.1 第二轮受访数学教师 | 第43-45页 |
5.2 采访录音转码和编码和对编码进行分析 | 第45-47页 |
5.3 数学教师情绪采集结果 | 第47-59页 |
5.3.1 情绪数据原始整体报告 | 第47-48页 |
5.3.2 情绪数据精简化整体报告 | 第48-49页 |
5.3.3 数学教师情绪激发条件报告 | 第49-50页 |
5.3.4 个体教师情绪数据报告 | 第50-59页 |
5.4 小结 | 第59-60页 |
6 结论 | 第60-66页 |
6.1 问题解决 | 第60-63页 |
6.1.1 如何即时测量数学教师情绪——测量框架? | 第60页 |
6.1.2 不同身份组成的新手数学教师情绪是否表现出差异? | 第60-61页 |
6.1.3 不同身份组成的新手数学教师激发情绪的条件是否表现出差异? | 第61-63页 |
6.2 建议与讨论 | 第63-66页 |
6.2.1 建议 | 第63-64页 |
6.2.2 讨论 | 第64-66页 |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66-68页 |
7.1 研究局限 | 第66-67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附录1 :情绪树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