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韻》及其词汇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第一章 《集韻》釋例 | 第15-38页 |
第一節 體例 | 第15-22页 |
一、複舉字頭例 | 第15页 |
二、先簡釋,後引故訓 | 第15-16页 |
三、義项的排列順序 | 第16页 |
四、連绵字後面的兩個義項 | 第16-17页 |
五、連綿詞和疊音詞義誤系於單字下 | 第17-21页 |
六、複合詞義誤系於單字下 | 第21页 |
七、關於地名的特殊辭例 | 第21-22页 |
八、體例拾零 | 第22页 |
第二節 術語 | 第22-38页 |
一、名詞術語 | 第22-25页 |
二、闕 | 第25页 |
三、聲 | 第25-26页 |
四、皃 | 第26页 |
五、意 | 第26-27页 |
六、數 | 第27页 |
七、辭 | 第27-28页 |
八、詞 | 第28-29页 |
九、語助 | 第29页 |
十、一說 | 第29-30页 |
十一、一名 | 第30-31页 |
十二、一曰 | 第31-33页 |
十三、通作 | 第33-38页 |
第二章 《集韻》詞彙專題概述 | 第38-60页 |
第一節 複合詞 | 第38-40页 |
第二節 向語詞性字典的回歸 | 第40-42页 |
一、姓氏 | 第41-42页 |
二、地名 | 第42页 |
第三節 釋語的復古傾向 | 第42-45页 |
第四節 釋義的傳奇色彩 | 第45-46页 |
第五節 補釋 | 第46-48页 |
一、對動植物進行描述 | 第46页 |
二、說明用途 | 第46-47页 |
三、明確詞的所指 | 第47页 |
四、通俗化 | 第47页 |
五、辨析同義詞或近義詞 | 第47页 |
六、連類而及介紹相關的歷史、地理知識 | 第47-48页 |
七、首引無解釋,需要補上 | 第48页 |
八、補充書證 | 第48页 |
第六節 說明詞的理據 | 第48-50页 |
一、把連綿詞分釋 | 第48-49页 |
二、把聲訓作為義项 | 第49页 |
三、主觀隨意性很強 | 第49-50页 |
第七節 名字 | 第50-51页 |
一、女字 | 第50页 |
二、女名 | 第50-51页 |
第八節 外族詞 | 第51-53页 |
第九節 同源詞 | 第53-60页 |
第三章 《集韻》與中古、近代漢語詞彙研究 | 第60-75页 |
第一節 《集韻》作為語料的價值 | 第60-62页 |
第二節 《集韻》與《漢語大詞典》對勘 | 第62-66页 |
一、《集韻》作為例證早於《大詞典》的始見書證 | 第62页 |
二、《集韻》的義項不見於《大詞典》 | 第62-63页 |
三、《集韻》的詞不見於《大詞典》 | 第63-65页 |
四、《集韻》作為《大詞典》的首引例證 | 第65-66页 |
第三節 從《肯綮錄》看《集韻》反映宋代口語的情況 | 第66-69页 |
第四節 《集韻》中所見宋代的“今俗語” | 第69-75页 |
一、宋代以前的今俗語 | 第69-71页 |
二、宋代今俗語 | 第71-73页 |
三、結語 | 第73-75页 |
第四章 《集韻》方言研究 | 第75-99页 |
第一節 方言詞 | 第75-87页 |
一、明引的方言詞 | 第75页 |
二、暗引的方言詞 | 第75-81页 |
三、《集韻》自撰的方言詞 | 第81-85页 |
四、疑似方言詞分析 | 第85-87页 |
第二節 方言讀音 | 第87-88页 |
第三節 泰安話證《集韻》 | 第88-93页 |
第四節 同字為訓 | 第93-94页 |
第五節 方言用字 | 第94页 |
第六節 轉語 | 第94-99页 |
一、字形相同 | 第95-97页 |
二、字隨音轉 | 第97-99页 |
第五章 《集韻》的引用 | 第99-111页 |
第一節 引《說文》考 | 第99-105页 |
第二節 引《廣雅》考 | 第105-107页 |
一、《集韻》引《廣雅》的常式 | 第105页 |
二、有少量複舉字頭的情況 | 第105页 |
三、連類而及 | 第105-106页 |
四、少量《集韻》的被釋詞在《廣雅》中是釋詞 | 第106页 |
五、《集韻》引用《廣雅》的錯誤 | 第106页 |
六、王念孫校勘《廣雅》很依重《集韻》 | 第106-107页 |
第三節 引《方言》考 | 第107-108页 |
一、《集韻》引《方言》的常式 | 第107页 |
二、《集韻》所引《方言》有的省略標題 | 第107-108页 |
三、省略方言分佈 | 第108页 |
四、其他錯誤 | 第108页 |
五、《集韻》對於《方言》的他校、輯佚的價值 | 第108页 |
第四節 其他引用 | 第108-110页 |
一、引用錯誤 | 第109-110页 |
二、校勘、輯佚的價值 | 第110页 |
第五節 引通人說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集韻》的文字 | 第111-121页 |
一、文字系統 | 第111-112页 |
二、字頭的各個形體之間的關係及列字的順序 | 第112-116页 |
三、說明異體字的來源 | 第116页 |
四、今字 | 第116-117页 |
五、關於字形的備註和考證 | 第117-118页 |
六、字頭當合併例 | 第118-119页 |
七、與字形有關的錯誤 | 第119-121页 |
第七章 《集韻》辨誤 | 第121-140页 |
第一節 張冠李戴 | 第121-122页 |
第二節 假詞 | 第122-125页 |
第三節 斷句錯誤 | 第125-127页 |
第四節 釋義無據或錯誤 | 第127-129页 |
第五節 義項當合併例 | 第129页 |
第六節 线性釋義 | 第129-134页 |
第七節 因形生義 | 第134-140页 |
结語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獻 | 第142-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