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干燥特性及其对干后品质的影响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1 前言 | 第8-16页 |
·板栗的营养成分及其保健作用 | 第9-11页 |
·干燥技术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喷雾干燥 | 第12-13页 |
·微波干燥 | 第13-14页 |
·板栗干燥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6-22页 |
·材料 | 第16-17页 |
·板栗 | 第16页 |
·试剂 | 第16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6-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22页 |
·板栗干燥动力学实验 | 第17页 |
·板栗切片干燥动力学实验 | 第17页 |
·板栗粉碎干燥动力学实验 | 第17页 |
·板栗喷雾干燥 | 第17-18页 |
·设备特点 | 第18页 |
·工艺流程 | 第18页 |
·板栗组织形态观察及色度测定 | 第18页 |
·板栗的色度测定 | 第18页 |
·不同干燥处理板栗的组织结构电镜扫描 | 第18页 |
·不同干燥处理板栗淀粉的颗粒形貌观察 | 第18页 |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8页 |
·赖氨酸的测定 | 第18-19页 |
·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19-20页 |
·板栗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 第20-21页 |
·芦丁标准曲线制作 | 第20-21页 |
·板栗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 | 第21页 |
·板栗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 第21页 |
·板栗中多糖的测定 | 第21-22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1页 |
·板栗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2-53页 |
·板栗干燥动力学试验及其干燥数学模型 | 第22-35页 |
·板栗烘干法动力学试验及其干燥模型 | 第22-26页 |
·板栗真空干燥动力学试验及其干燥模型 | 第26-29页 |
·板栗微波干燥动力学试验及其干燥模型 | 第29-33页 |
·不同干燥条件对干燥时间的影响 | 第33-35页 |
·烘干温度、切片厚度对时间的影响 | 第33-34页 |
·真空干燥温度、切片厚度对时间影响 | 第34-35页 |
·微波功率、切片厚度对时间的影响 | 第35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干后品质的影响 | 第35-47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组织形态的影响 | 第36-39页 |
·干燥板栗形态特征 | 第36页 |
·板栗组织结构电镜扫描图 | 第36-38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淀粉颗粒形貌的影响 | 第38-39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色泽的影响 | 第39-43页 |
·烘干温度、切片厚度对板栗色泽的影响 | 第39-40页 |
·烘干温度、料层厚度对板栗色泽的影响 | 第40页 |
·切片厚度对真空干燥板栗色泽的影响 | 第40页 |
·微波功率、切片厚度对板栗色泽的影响 | 第40-41页 |
·微波功率、料层厚度对板栗色泽的影响 | 第41-42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色泽影响的比较 | 第42-43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营养成分的影响 | 第43-47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粗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43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3-45页 |
·烘干对板栗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3-44页 |
·微波干燥对板栗赖氨酸含量的影响 | 第44页 |
·三种干燥方法之间板栗赖氨酸含量变化的比较 | 第44-45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淀粉含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黄酮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不同干燥方法对板栗多糖含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喷雾干燥 | 第47-53页 |
·料液中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第47页 |
·进料温度的影响 | 第47页 |
·进、出口温度对喷雾干燥的影响 | 第47页 |
·进料流量和喷雾频率的影响 | 第47页 |
·不同浓度、温度对产品水分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板栗喷雾干燥工艺参数的数学模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53页 |
·板栗喷雾干燥工艺参数的数学模型 | 第48-50页 |
·影响板栗粉喷雾干燥得率因素的主效应分析 | 第50页 |
·影响板栗粉喷雾干燥得率的单因素效应分析 | 第50页 |
·影响板栗粉喷雾干燥得率的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 | 第50-52页 |
·影响板栗粉喷雾干燥得率因素的最佳组合 | 第52-53页 |
4 结论 | 第53-54页 |
5 展望 | 第54-55页 |
6 致谢 | 第55-56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8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