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6页 |
一、选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第6-8页 |
·解题 | 第6页 |
·选题缘起 | 第6-7页 |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本文的理论依据 | 第8页 |
·本文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8页 |
二、目前相关研究材料综述 | 第8-13页 |
·对趋向动词本体的研究 | 第8-11页 |
·动趋式宾语的位置 | 第8-9页 |
·动趋式句式研究 | 第9页 |
·趋向补语的语义研究 | 第9页 |
·动趋式的功能研究 | 第9-10页 |
·动趋式的配价研究 | 第10页 |
·动趋式的认知研究 | 第10页 |
·趋向补语的时间、空间研究 | 第10页 |
·有关趋向动词的教学、范围、性质、虚化等方面的研究 | 第10页 |
·针对具体的趋向动词进行的历时与共时研究 | 第10-11页 |
·对“来/去”的本体研究 | 第11页 |
·目前国内对习得理论的研究 | 第11-12页 |
·目前国内对习得过程理论的研究 | 第12页 |
·对“来/去”的习得研究 | 第12-13页 |
三、“来/去”本体在词法、句法层面的分析 | 第13-19页 |
·“来/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 | 第13-14页 |
·对“X 来/X 去”在词法层面的分析 | 第14-15页 |
·对“X 来/X 去”在句法层面的分析 | 第15页 |
·“V 来/V 去”在词法层面的分析 | 第15-18页 |
·简单趋向动词 | 第15-17页 |
·复合趋向动词 | 第17-18页 |
·“V 来/V 去”在句法层面的分析 | 第18-19页 |
·简单趋向动词句型 | 第18页 |
·复合趋向动词句型 | 第18-19页 |
四、《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数据分析 | 第19-36页 |
·材料介绍 | 第19页 |
·对留学生“X 来/X 去”语料从词法层面的分析 | 第19-20页 |
·对留学生“X 来/X 去”语料从句法层面的分析 | 第20-22页 |
·对留学生在《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V 来/V 去”词法层面的分析 | 第22-23页 |
·简单趋向动词 | 第22页 |
·复合趋向动词 | 第22-23页 |
·对留学生在问卷调查 I 中 “V 来/V 去”词法层面的分析 | 第23-27页 |
·简单趋向动词 | 第23-24页 |
·复合趋向动词 | 第24-27页 |
·不同阶段留学生“V 来/V 去”句法层面的分析 | 第27-32页 |
·简单趋向动词句型 | 第27-29页 |
·复合趋向动词句型 | 第29-32页 |
·不同阶段留学生“来/去”的分布、使用差异 | 第32-34页 |
·“X 来/X 去”的分布、使用差异 | 第32-33页 |
·“V 来/V 去”中“来/去”为简单趋向动词时的分布、使用差异 | 第33页 |
·“V 来/V 去”中“来/去”为复合趋向动词时的分布、使用差异 | 第33-34页 |
·“来/去”在使用过程中的不平行性 | 第34-35页 |
·不同阶段英、美留学生的使用情况 | 第34页 |
·《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全体留学生的使用情况 | 第34-35页 |
·母语者与留学生使用情况的对比 | 第35页 |
·“X 来/X 去”与“V 来/V 去”的习得过程比较 | 第35页 |
·结论 | 第35-36页 |
五、针对四个假设的分析 | 第36-38页 |
·研究问题 | 第36页 |
·研究假设 | 第36-38页 |
·假设一 | 第36-37页 |
·假设二 | 第37页 |
·假设三 | 第37-38页 |
·假设四 | 第38页 |
·结论 | 第38页 |
六、结语 | 第38-43页 |
·对“来/去”习得过程的总结 | 第38-39页 |
·对结论的理论解释 | 第39页 |
·研究结论对教学的启示 | 第39-40页 |
·“X 来/X 去”及“V 来/V 去”在教学中的安排 | 第40-42页 |
·余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一 | 第47-58页 |
附录二 | 第58-59页 |
附录三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