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补语的完句功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一、引言 | 第10-21页 |
(一) 选题的研究综述 | 第10-19页 |
1. “完句成分”的研究 | 第10-12页 |
2. 完句范畴的研究 | 第12-18页 |
3. 补语的研究 | 第18-19页 |
(二) 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 第19页 |
(三) 主要内容和基本框架 | 第19页 |
(四) 讨论的基础:句子 | 第19-21页 |
二、现代汉语补语的分类 | 第21-23页 |
三、补语的完句功能 | 第23-42页 |
(一) 结果补语 | 第23-26页 |
1. 指向宾语的结果补语 | 第23-24页 |
2. 指向主语的结果补语 | 第24页 |
3. 指向动词的结果补语 | 第24-26页 |
(二) 趋向补语 | 第26-31页 |
1. 趋向意义(方向意义) | 第26-27页 |
2. 结果意义 | 第27-28页 |
3. 动态意义 | 第28-31页 |
(三) 状态补语 | 第31-35页 |
1. 指向谓语的状态补语 | 第31-32页 |
2. 指向主语的状态补语 | 第32-35页 |
(四) 程度补语 | 第35-37页 |
1. 不带“得”的程度补语 | 第35-36页 |
2. 带“得”的程度补语 | 第36页 |
3. 程度与量 | 第36-37页 |
(五) 数量补语 | 第37-39页 |
1. 动量补语 | 第37页 |
2. 时量补语 | 第37-39页 |
(六) 可能补语 | 第39-42页 |
1. “V得 C”形式 | 第39-40页 |
2. “V不 C”形式 | 第40-42页 |
四、补语完句功能的语言学意义的解释 | 第42-47页 |
(一) 体范畴 | 第42-44页 |
1. 结果补语 | 第42页 |
2. 趋向补语 | 第42-43页 |
3. 状态补语 | 第43-44页 |
(二) 量范畴 | 第44-45页 |
1. 程度补语 | 第44-45页 |
2. 数量补语 | 第45页 |
(三) 情态范畴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