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一、绪论 | 第13-16页 |
| (一) 栖霞与栖霞方言简介 | 第13页 |
| (二)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的界定 | 第13-15页 |
| (三)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语料来源 | 第15-16页 |
| 二、山东栖霞方言形容词性生动形式的分类 | 第16-41页 |
| (一) 前缀式 | 第16-19页 |
| 1.BA(来)式 | 第16-18页 |
| 2. 老么A(B)/老AB式 | 第18页 |
| 3. 没AB儿式 | 第18-19页 |
| (二) 后缀式 | 第19-28页 |
| 1. AB式 | 第19-20页 |
| 2. ABB(来)式 | 第20-23页 |
| (1) AB_1B_1(来)式 | 第20-22页 |
| (2) AB_1(儿)B_1(儿)(来)式 | 第22-23页 |
| 3. ABC(来)式 | 第23-24页 |
| 4. ABCD(来)式 | 第24-26页 |
| (1) A+BCD→ABCD式 | 第24-26页 |
| (2) AB+CD→ABCD式 | 第26页 |
| 5. A/AB来和什么样式 | 第26-28页 |
| (三) 重叠式 | 第28-36页 |
| 1. AA(来)式 | 第28-30页 |
| (1) A_1A_1来式 | 第28-29页 |
| (2) A_2A_2(来)式 | 第29-30页 |
| 2. AA儿来式/A儿A儿来式 | 第30页 |
| 3. AABB(来)式 | 第30-33页 |
| (1) A_1A_1B_1B_1(来)式 | 第30-33页 |
| (2) A_2A_2B_2B_2(来)式 | 第33页 |
| 4. A_1B_1A_1B_1式 | 第33-34页 |
| 5. BABA(来)式 | 第34-36页 |
| (四) 特殊重叠式 | 第36-41页 |
| 1. 一AA来式 | 第36-37页 |
| 2. A儿B儿来式 | 第37页 |
| 3. AB_2B_2(来)式 | 第37-38页 |
| 4. AB_3B_3(来)式 | 第38-39页 |
| 5. AB_4B_4(来)式 | 第39页 |
| 6. ABAC式 | 第39页 |
| 7. A里A气式 | 第39-40页 |
| 8. A里AB式 | 第40-41页 |
| 三、山东栖霞方言形容词性生动形式的语法特征 | 第41-49页 |
| (一)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的共同句法功能 | 第41-45页 |
| 1.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作谓语 | 第41-42页 |
| 2.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作状语 | 第42页 |
| 3.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作定语 | 第42-44页 |
| 4.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作情状补语 | 第44-45页 |
| (二)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的共同句法功能所不能涵括的几种特殊格式 | 第45-47页 |
| 1. BA(来)式 | 第45页 |
| 2. ABB(来)式 | 第45-46页 |
| 3. A/AB来和什么样式 | 第46-47页 |
| 4. A里A气、A里AB式 | 第47页 |
| (三)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的句法组合能力 | 第47-49页 |
| 四、山东栖霞方言形容词性生动形式的语义特征 | 第49-52页 |
| (一) 量域的规定性 | 第49-50页 |
| (二) 时间的暂定性 | 第50页 |
| (三) 情感的褒贬性 | 第50-52页 |
| 1. AB_1B_1式 | 第50-51页 |
| 2. ABC来式、ABCD(来)式 | 第51页 |
| 3. ABAC式、A里A气式、A里AB式 | 第51-52页 |
| 五、山东栖霞方言形容词性生动形式的语用特征 | 第52-56页 |
| (一)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的口语化语体色彩 | 第52-53页 |
| (二)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描绘性语用表达的精确性 | 第53-54页 |
| (三) 形容词性生动形式描绘性语用表达的生动性、传神性 | 第54-56页 |
| 六、明清时期山东方言代表性历史文献《聊斋俚曲》形容词性生动形式 | 第56-78页 |
| 七、余论 | 第78-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