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现代汉语的变迁(1905-1936)
论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第一节 研究历史和现状述略 | 第16-24页 |
·文学、文化视角的研究 | 第16-18页 |
·语言学视角的研究 | 第18-24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内容简介 | 第24-30页 |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内容简介 | 第26-30页 |
第二章 翻译与语言 | 第30-52页 |
第一节 翻译对民族语言的影响 | 第30-42页 |
·翻译对德语的影响 | 第30-33页 |
·翻译对英语的影响 | 第33-37页 |
·翻译对俄语的影响 | 第37-39页 |
·翻译对日语的影响 | 第39-42页 |
第二节 从中国翻译史看翻译活动对汉语的影响 | 第42-52页 |
·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 | 第42-47页 |
·西学翻译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 第47-49页 |
·《圣经》翻译与白话文 | 第49-52页 |
第三章 翻译与现代汉语 | 第52-147页 |
第一节 翻译—欧化汉语的滥觞 | 第52-72页 |
·欧化语法 | 第52-59页 |
·翻译:现代白话文的源头之一 | 第59-64页 |
·三个时期的划分 | 第64-72页 |
第二节 自发的欧化(1905-1917) | 第72-93页 |
·译述与直译 | 第73-87页 |
·翻译语言 | 第87-93页 |
第三节 自觉的欧化(1918-1928) | 第93-121页 |
·关于翻译语言的争论 | 第93-96页 |
·"直译"之风与翻译"改造"汉语 | 第96-116页 |
·新语法体系的创立 | 第116-121页 |
第四节 对欧化的反思(1929-1936) | 第121-147页 |
·关于"硬译"的纷争 | 第121-130页 |
·欧化语:骡子话?新文言? | 第130-135页 |
·欧化:接纳与拒绝 | 第135-147页 |
第四章 翻译影响汉语的方式 | 第147-181页 |
第一节 翻译引进外来结构 | 第148-158页 |
·成功引进的结构 | 第149-152页 |
·受到"排异"的结构 | 第152-158页 |
第二节 翻译激活、扩展汉语结构 | 第158-171页 |
·汉语结构的激活 | 第158-163页 |
·汉语结构功能的扩展 | 第163-171页 |
第三节 翻译对汉语句子的影响 | 第171-176页 |
·新句法结构 | 第171页 |
·定语的复杂化 | 第171-172页 |
·语序的变化 | 第172-176页 |
第四节 新式标点的使用 | 第176-181页 |
第五章 欧化与现代汉语的发展 | 第181-208页 |
第一节 词汇空缺的填补与词汇化方式的变化 | 第181-189页 |
·词汇空缺的填补 | 第181-186页 |
·词汇化方式的变化 | 第186-189页 |
第二节 语法空缺的填补 | 第189-192页 |
第三节 新结构丰富了现代汉语 | 第192-195页 |
第四节 句法结构的精密化 | 第195-199页 |
第五节 语篇衔接手段的丰富 | 第199-203页 |
第六节 现代汉语表现功能的提升 | 第203-208页 |
·欧化语法使描写更为细致 | 第203-204页 |
·欧化语法使复杂婉曲的表达成为可能 | 第204-208页 |
第六章 欧化及其限度—决定欧化限度的因素 | 第208-223页 |
第一节 汉语言的特点 | 第208-216页 |
·汉语词汇特有的韵律对义译词的影响 | 第208-210页 |
·汉语对"写音外来语"的同化 | 第210-213页 |
·汉语规律对欧化句法结构的规约 | 第213-216页 |
第二节 汉民族的心理 | 第216-220页 |
·主体意识 | 第216-217页 |
·思维的整体性 | 第217-220页 |
第三节 汉民族的文化 | 第220-22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第223-231页 |
第一节 汉语欧化的必然性、可能性与限度 | 第223-227页 |
·汉语欧化的必然性 | 第223-225页 |
·汉语欧化的可能性和限度 | 第225-227页 |
第二节 语言接触下的语言变迁—汉语欧化研究的启示 | 第227-231页 |
·语言接触所引起的语言演变是有限度的 | 第227页 |
·语言接触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 | 第227-231页 |
附录一 | 第231-237页 |
附录二 | 第237-239页 |
参考文献 | 第239-247页 |
后记 | 第247-2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