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水产加工工业论文--水产食品加工与保藏论文

高静压对鱿鱼品质及原肌球蛋白、血蓝蛋白致敏性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7-32页
    1.1 鱿鱼概况第17-20页
        1.1.1 鱿鱼简介第17-18页
        1.1.2 鱿鱼的营养价值第18-19页
        1.1.3 鱿鱼的加工简况第19-20页
    1.2 鱿鱼致敏性第20-25页
        1.2.1 海鲜致敏性第20-21页
        1.2.2 鱿鱼过敏原第21-23页
        1.2.3 过敏原蛋白结构与性质的关系第23页
        1.2.4 加工方式对海鲜过敏原蛋白的影响第23-25页
    1.3 高静压技术第25-29页
        1.3.1 高静压技术概述第25-26页
        1.3.2 高静压作用机理第26-27页
        1.3.3 高静压对海鲜理化品质的影响第27-28页
        1.3.4 高静压对海鲜致敏性的影响第28-29页
    1.4 课题研究意义第29-30页
    1.5 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第30-32页
        1.5.1 研究目标第30页
        1.5.2 研究内容第30-32页
第二章 高静压对鱿鱼基本理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第32-58页
    2.1 引言第32-3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3-40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33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33-34页
        2.2.3 实验方案第34页
        2.2.4 实验方法第34-39页
        2.2.5 统计方法第39-40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0-56页
        2.3.1 高静压对鱿鱼货架期的影响研究第40-43页
        2.3.2 高静压对鱿鱼水分特性的影响分析第43-49页
        2.3.3 高静压对鱿鱼色泽的影响讨论第49-52页
        2.3.4 高静压对鱿鱼质构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第52-56页
        2.3.5 高静压改变鱿鱼基本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第56页
    2.4 小结第56-58页
第三章 高静压对鱿鱼蛋白品质的影响分析第58-84页
    3.1 引言第5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8-68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58-60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60页
        3.2.3 实验方案第60页
        3.2.4 实验方法第60-68页
        3.2.5 统计方法第6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68-83页
        3.3.1 高静压对鱿鱼蛋白含量及消化性的影响分析第68-73页
        3.3.2 高静压对鱿鱼电泳及氨基酸的影响研究第73-75页
        3.3.3 高静压对鱿鱼蛋白抗氧化指标的影响第75-76页
        3.3.4 高静压对鱿鱼蛋白抗炎症指标的影响变化第76-78页
        3.3.5 高静压对鱿鱼蛋白1H核磁图谱的影响讨论第78-83页
    3.4 小结第83-84页
第四章 高静压对鱿鱼原肌球蛋白致敏性及结构的影响变化第84-112页
    4.1 引言第84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84-94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84-86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86-87页
        4.2.3 实验方案第87页
        4.2.4 实验方法第87-93页
        4.2.5 统计方法第93-9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94-111页
        4.3.1 高静压对原肌球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研究第94-96页
        4.3.2 高静压对原肌球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分析第96-98页
        4.3.3 高静压对原肌球蛋白AFM结构的影响变化第98-102页
        4.3.4 高静压对原肌球蛋白致敏性的影响第102-105页
        4.3.5 高静压对原肌球蛋白NMR结构的影响讨论第105页
        4.3.6 原肌球蛋白致敏性与结构的关系第105-111页
    4.4 小结第111-112页
第五章 高静压对鱿鱼血蓝蛋白致敏性及结构的影响研究第112-141页
    5.1 引言第112-113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13-122页
        5.2.1 材料与试剂第113-114页
        5.2.2 仪器与设备第114-115页
        5.2.3 实验方案第115页
        5.2.4 实验方法第115-121页
        5.2.5 统计方法第121-122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22-139页
        5.3.1 血蓝蛋白纯化与鉴定结果第122-123页
        5.3.2 高静压对血蓝蛋白电泳的影响分析第123-125页
        5.3.3 高静压对血蓝蛋白二级结构的影响研究第125-127页
        5.3.4 高静压对血蓝蛋白三级结构的影响变化第127-130页
        5.3.5 高静压对血蓝蛋白SAXS结构的影响第130-131页
        5.3.6 高静压对血蓝蛋白致敏性的影响讨论第131-132页
        5.3.7 高静压对血蓝蛋白肽片段裂解分析第132-136页
        5.3.8 高静压改变血蓝蛋白结构与致敏性的模型第136-139页
    5.4 小结第139-141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41-144页
    6.1 主要结论第141-142页
    6.2 创新点第142页
    6.3 展望第142-144页
参考文献第144-164页
附录第164-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70-174页
    期刊论文第170-171页
    发明专利第171页
    会议论文第171-174页

论文共1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匀强电场对微纳液滴静电聚并过程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多元纳米镁—过渡金属储氢材料制备及表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