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功能材料论文

多元纳米镁—过渡金属储氢材料制备及表征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37页
    1.1 氢能概述第11-19页
        1.1.1 氢能开发与应用第11-16页
        1.1.2 固态储氢材料应用第16-19页
    1.2 镁基储氢材料概况第19-20页
    1.3 金属储氢原理第20-24页
        1.3.1 热力学原理第20-22页
        1.3.2 动力学原理第22-24页
            1.3.2.1 Kissinger法第22-23页
            1.3.2.2 JMAK模型和Arrhenius方程第23-24页
    1.4 改变镁基储氢材料的热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第24-27页
        1.4.1 合金化第24-26页
        1.4.2 改变反应路径第26-27页
    1.5 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的研究进展第27-36页
        1.5.1 纳米化对镁基储氢材料性能的影响第27-33页
            1.5.1.1 球磨法第28-30页
            1.5.1.2 薄膜法第30页
            1.5.1.3 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法第30-32页
            1.5.1.4 液相还原法第32-33页
            1.5.1.5 其他方法第33页
        1.5.2 催化剂对镁基储氢材料性能的影响第33-36页
            1.5.2.1 过渡金属及金属间化合物第33-34页
            1.5.2.2 金属氧化物第34-35页
            1.5.2.3 碳材料第35-36页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内容第36-37页
第二章 试验方法第37-48页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第37-38页
        2.1.1 试剂原料第37页
        2.1.2 仪器设备第37-38页
    2.2 技术路线第38-39页
    2.3 材料的制备第39-41页
        2.3.1 反应球磨法第39-40页
        2.3.2 直流电弧等离子法第40-41页
            2.3.2.1 实验设备第40页
            2.3.2.2 制备的原料及加工第40-41页
            2.3.2.3 制备的流程第41页
    2.4 成分分析与结构表征第41-44页
        2.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第41-43页
            2.4.1.1 RIR方法计算物相质量分数第41-42页
            2.4.1.2 计算晶粒大小及微观应变第42-43页
        2.4.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TEM)第43页
        2.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第43-44页
    2.5 储氢性能测试第44-48页
        2.5.1 PCT测试仪第44-47页
            2.5.1.1 自动PCT曲线测试第45页
            2.5.1.2 吸氢动力学曲线测试第45-46页
            2.5.1.3 TPD测试第46页
            2.5.1.4 放氢动力学曲线测试第46-47页
        2.5.2 热分析测试(DSC)第47-48页
第三章 纳米Mg-RE-H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48-66页
    3.1 引言第48页
    3.2 纳米Mg-RE-H复合材料的制备第48-49页
    3.3 物相成分分析第49-52页
    3.4 微结构分析第52-56页
    3.5 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第56-59页
    3.6 放氢性能第59-61页
    3.7 吸氢动力学性能第61-65页
    3.8 小结第65-66页
第四章 纳米Mg-La-Fe-H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66-81页
    4.1 引言第66页
    4.2 纳米Mg-La-Fe-H复合材料的制备第66-67页
    4.3 物相分析第67-69页
    4.4 微结构分析第69-71页
    4.5 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第71-74页
    4.6 放氢性能第74-77页
    4.7 吸氢动力学性能第77-80页
    4.8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纳米Mg-Fe-Ni-H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第81-124页
    5.1 引言第81-82页
    5.2 纳米Mg-Fe-Ni-H复合材料的制备流程第82-83页
    5.3 以γ-Fe(Ni)纳米复合粉体为前驱体制备Mg_2Fe(Ni)H_6 纳米线的储氢性能研究第83-100页
        5.3.1 物相分析第83-86页
        5.3.2 微结构分析第86-93页
        5.3.3 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第93-96页
        5.3.4 吸氢动力学性能第96-98页
        5.3.5 放氢动力学性能第98-100页
    5.4 以γ-Fe(Ni)纳米复合粉体和超细Mg粉为前驱体制备Mg_2Fe(Ni)H_6纳米线的储氢性能研究第100-104页
        5.4.1 物相分析第100-102页
        5.4.2 吸氢动力学性能第102-103页
        5.4.3 放氢动力学性能第103-104页
    5.5 以Ni(Fe)纳米复合粉体为前驱体制备Mg_2Ni(Fe)H_4 的储氢性能研究第104-118页
        5.5.1 物相分析第104-107页
        5.5.2 微结构分析第107-111页
        5.5.3 吸放氢热力学性能第111-115页
        5.5.4 吸氢动力学性能第115-116页
        5.5.5 放氢性能第116-118页
    5.6 以Ni(Fe)纳米复合粉体和超细Mg粉为前驱体制备Mg_2Ni(Fe)H_4纳米颗粒的储氢性能研究第118-121页
        5.6.1 物相分析第118-119页
        5.6.2 吸氢动力学性能第119-120页
        5.6.3 放氢动力学性能第120-121页
    5.7 本章小结第121-124页
第六章 结论及创新点第124-127页
    6.1 主要结论第124-125页
    6.2 创新点第125页
    6.3 展望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9页
致谢第149-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51-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静压对鱿鱼品质及原肌球蛋白、血蓝蛋白致敏性的影响研究
下一篇:热处理过程中鸭蛋腥味形成规律的研究及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