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绪论 | 第7-13页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第一节 校本课程 | 第13页 |
第二节 校本课程开发和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依据 | 第15-19页 |
第一节 相关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 | 第15页 |
二、建构主义课程理论 | 第15-16页 |
第二节 必要性分析 | 第16-19页 |
一、落实教育改革的要求 | 第16页 |
二、增进学生对本土历史文化的了解 | 第16-18页 |
三、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以《牡丹江流域史专题》为例 | 第19-33页 |
第一节 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制定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学校情境分析 | 第21-24页 |
一、学校内部情境分析 | 第21-22页 |
二、学校外部情境分析 | 第22-24页 |
第三节 目标的制定 | 第24-25页 |
一、教师发展目标 | 第24页 |
二、学生课程目标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方案的制定 | 第25-28页 |
一、实施对象 | 第25页 |
二、开发活动方式 | 第25-26页 |
三、课程内容选择 | 第26-27页 |
四、课程的呈现形式 | 第27-28页 |
第五节 课程的实施 | 第28-30页 |
一、实施原则 | 第28页 |
二、教学方法 | 第28页 |
三、教学实施案例 | 第28-30页 |
第六节 课程的评价 | 第30-33页 |
一、关于教师的评价 | 第31页 |
二、关于学生的评价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历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 第33-36页 |
第一节 对学生的意义 | 第33-34页 |
一、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 第33页 |
二、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 第33页 |
三、培养了学生的乡情和爱国主义思想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对教师的意义 | 第34页 |
一、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 第34页 |
二、提高了教师的知识素养 | 第34页 |
第三节 对学校的意义 | 第34-36页 |
一、彰显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发展 | 第34-35页 |
二、为其他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借鉴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8页 |
注释 | 第38-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附录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