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一、绪论 | 第11-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二)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3页 |
(三) 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界定 | 第13-14页 |
1. 高校教学管理的内涵 | 第13页 |
2. 有效性的内涵 | 第13-14页 |
3. 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内涵 | 第14页 |
(四)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 关于学分制改革成效的衡量 | 第15页 |
2. 关于学分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3. 关于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的经验 | 第16页 |
4. 关于教学管理有效性的研究 | 第16-17页 |
(五)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 系统理论 | 第17页 |
2. 现代教学管理的基本思想 | 第17-18页 |
(六)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8-20页 |
1. 研究的思路 | 第18-19页 |
2. 研究的方法 | 第19-20页 |
二、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概述 | 第20-28页 |
(一) 学分制的基本构成 | 第20-23页 |
1. 教学文件 | 第20页 |
2. 基本制度 | 第20-21页 |
3. 运行体制 | 第21-23页 |
(二) 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1. 培养计划的管理 | 第23页 |
2. 教学全过程的运行管理 | 第23-24页 |
3. 学籍管理 | 第24页 |
4. 教师和学生的管理 | 第24页 |
5. 教学管理人员的管理 | 第24-25页 |
6. 教学质量管理 | 第25页 |
7. 教学基础建设管理 | 第25-26页 |
(三) 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特点 | 第26-28页 |
1. 开放性与灵活性 | 第26页 |
2. 可选择性与复杂性 | 第26-27页 |
3. 多样化与个性化 | 第27页 |
4. 信息化与网络化 | 第27-28页 |
三、有效性与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 | 第28-30页 |
(一) 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需要认识管理有效性 | 第28页 |
(二) 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需要学会管理有效性 | 第28页 |
(三) 基于学分制的教学管理需要使用有效性管理 | 第28-30页 |
四、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评价 | 第30-35页 |
(一) 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衡量要素 | 第30-32页 |
1. 从教学管理决策是否适应的角度衡量 | 第30-31页 |
2. 从教学管理目标是否实现的角度衡量 | 第31页 |
3. 从教学管理效率是否提高的角度衡量 | 第31-32页 |
(二) 学分制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2-34页 |
(三) 学分制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五、对桂林三所高校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调查分析 | 第35-47页 |
(一) 桂林三所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有效性的问卷调查和访谈 | 第35-38页 |
1. 桂林三所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有效性的问卷调查 | 第35-37页 |
2. 桂林三所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访谈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二) 对桂林三所高校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有效性的调查分析 | 第38-45页 |
1. 学分制教学文件适宜性和充分性不够 | 第38-39页 |
2. 基本制度的符合性和充分性不够 | 第39-42页 |
3. 运行保障系统的符合性、充分性不断完善 | 第42-45页 |
(三) 桂林三所高校学分制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1. 内部因素 | 第45页 |
2. 外部因素 | 第45-47页 |
六、提高基于学分制的高校教学管理有效性的对策建议 | 第47-52页 |
(一) 更新教育观念 | 第47页 |
(二) 树立人本服务思想 | 第47-48页 |
(三) 完善学分制运行系统 | 第48-49页 |
(四) 规范教学过程管理 | 第49-50页 |
1. 重视计划的制定与落实 | 第49页 |
2. 加强选修课管理和选课指导 | 第49页 |
3. 注重对教师授课过程的质量监控 | 第49页 |
4. 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 | 第49-50页 |
5. 严格考试管理 | 第50页 |
6. 建立质量监控标准 | 第50页 |
(五) 注重管理细节 | 第50页 |
(六)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 第50-51页 |
(七)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第51页 |
(八) 提高网络系统建设及管理水平 | 第51-52页 |
七、结束语 | 第52-53页 |
注释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1 | 第57-61页 |
附录2 | 第61-65页 |
附录3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