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PFF项目对我国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7页 |
(一) 选题的缘由 | 第10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 研究的目的 | 第10页 |
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 第10-11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四)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 PFF 项目 | 第15-16页 |
2. 职前培养和高校教师职前培养 | 第16页 |
(五)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7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2.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一、PFF 项目的动因分析及发展历程 | 第17-22页 |
(一) 动因分析 | 第17-19页 |
1. 高校教师职责中教学地位的提升 | 第17-18页 |
2. 高校教师队伍的素质亟待提高 | 第18页 |
3. 高校仍存在大量新教师缺口 | 第18-19页 |
(二) PFF 项目的发展历程 | 第19-22页 |
1. 开发示范性的未来师资培养模式阶段 | 第19页 |
2. 模式的制度化和推广阶段 | 第19-20页 |
3. 项目的全面开展阶段 | 第20-22页 |
二、PFF 项目的实施 | 第22-30页 |
(一) PFF 项目实施的目的 | 第22-23页 |
1. 改革培养未来高校教师的方式 | 第22页 |
2. 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 第22页 |
3. 提高未来高校教师的质量 | 第22-23页 |
(二) PFF 项目的活动内容 | 第23-25页 |
1. 引领学生进入教师职业生涯 | 第23页 |
2. 开展培养教师全面职责的各种实践活动 | 第23-24页 |
3. 建立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 第24-25页 |
(三) PFF 项目的运行机制 | 第25-30页 |
1. 依靠社会资助 | 第25页 |
2. 采用自愿参与的方式 | 第25页 |
3. 组建校际合作小组 | 第25-27页 |
4. 建立新型的辅导关系 | 第27-28页 |
5. 发挥教师在项目改革中的主导作用 | 第28-30页 |
三、PFF 项目的评价 | 第30-34页 |
(一) PFF 项目的特点 | 第30页 |
1. 强调学生对教师职责的亲身体验 | 第30页 |
2. 强调各学校间的合作关系 | 第30页 |
(二) PFF 项目开展的成果 | 第30-32页 |
1. 提高了未来高校教师的素质 | 第30-31页 |
2. 完善了高校教师职前培养体系 | 第31页 |
3. 增强了各研究生院和各院系的培养实力 | 第31-32页 |
(三) PFF 项目开展的困境 | 第32-34页 |
1. 项目维持中的困难 | 第32页 |
2. 项目后续工作的不足 | 第32-34页 |
四、我国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现状 | 第34-38页 |
(一) 我国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 | 第34-35页 |
1. 我国博士生教育是高校教师的主要来源 | 第34页 |
2. 高校教师队伍对博士生的需求 | 第34页 |
3. 博士生从事高校教师职业的可能性 | 第34-35页 |
(二) 博士教育阶段的高校教师职业准备分析 | 第35-38页 |
1. 研究能力的准备比较充分 | 第35-36页 |
2. 教学能力锻炼不够 | 第36页 |
3. 服务能力和职业责任有所欠缺 | 第36-37页 |
4. 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缺乏保障机制 | 第37-38页 |
五、对我国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的启示 | 第38-42页 |
(一) 完善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的制度体系 | 第38页 |
(二) 加强博士教育阶段高校教师培养的实践锻炼 | 第38-39页 |
(三) 促进各类学校教师教育资源共享 | 第39页 |
(四) 完善高校教师质量的保障机制 | 第39-40页 |
(五) 设立高校教师职前培养的专项经费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