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过程目标与课程目标诠释 | 第11-22页 |
(一) "过程"溯源 | 第11-13页 |
1. "过程"的文本理解 | 第11页 |
2. 过程哲学对"过程"的理解 | 第11-12页 |
3. 过程哲学给教育学的启示 | 第12-13页 |
(二) "过程目标"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三) "课程目标"的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1. 课程与课程目标的几种定义 | 第14-15页 |
2. 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关系 | 第15-17页 |
(四) "历史课程过程目标"中涉及到的几组关系 | 第17-22页 |
1. 课程目标的分类 | 第17-18页 |
2. 历史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课程目标的关系 | 第18页 |
3. 过程子目标与其他子目标的关系 | 第18-20页 |
4. "作为课程目标的过程目标"与"作为教学目标的过程目标" | 第20-22页 |
二、过程成为课程目标的理论基础与课改实践 | 第22-35页 |
(一) 过程成为课程目标的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1. 行为目标取向 | 第22-23页 |
2. 生成性目标取向 | 第23-24页 |
3. 表现性目标取向 | 第24-25页 |
4. "过程目标"是课程目标价值取向发展的结果 | 第25-26页 |
(二) 过程成为课程目标的课改实践 | 第26-29页 |
1. 《纲要》对"过程"的三次强调 | 第26-28页 |
2. 《历史课标》对"三维要求"的"体现" | 第28-29页 |
(三) "过程是目标"的讨论和个人理解 | 第29-32页 |
1. 关于"过程是不是目标"的讨论 | 第29-31页 |
2. "过程是目标"的个人理解 | 第31-32页 |
(四) "过程目标"的特性 | 第32-35页 |
1. 非结果化与结果化 | 第33页 |
2. 体验性与表现性 | 第33-34页 |
3. 预设性与创造性 | 第34-35页 |
三、《历史课标》中的"过程"之解读 | 第35-47页 |
(一) 《历史课标》对"过程"的表述 | 第35-36页 |
(二) "过程"的理论基础 | 第36-44页 |
1. 从"三个环节"到"三个过程" | 第36-37页 |
2. 感知历史的过程 | 第37-40页 |
3. 积累历史知识的过程 | 第40-41页 |
4. "理解"历史的过程 | 第41-44页 |
(三) 如何主动参与是学会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 第44-46页 |
(四) 过程目标设计实施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 第46-47页 |
四、过程目标的设计 | 第47-55页 |
(一) 历史课程决策者的设计 | 第47-49页 |
(二) 历史教师的设计 | 第49-55页 |
1. 历史教师设计的对象 | 第49-50页 |
2. 历史教师设计的三种过程目标 | 第50-53页 |
3. 历史教师设计过程目标的叙写技术 | 第53-55页 |
五、过程目标的实施 | 第55-61页 |
(一) 一次预设与二次预设 | 第55-56页 |
(二) 实施过程目标的策略 | 第56-61页 |
1. 实施过程目标Ⅰ的策略 | 第56-58页 |
2. 实施过程目标Ⅱ的策略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余论 过程目标与高考改革 | 第63-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A | 第71-72页 |
附录B | 第72-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