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发展轨迹的性别差异及其对同伴关系的影响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引言第18-20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20-35页
    1 儿童发展的理论取向第20-22页
        1.1 发展情境论第20-21页
        1.2 发展的整体—互动观第21页
        1.3 群体社会化理论第21-22页
    2 童年期攻击行为及其发展特点第22-25页
        2.1 攻击行为的概念与类型第22-23页
        2.2 不同类型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第23-24页
        2.3 攻击行为中的性别差异第24-25页
            2.3.1 攻击水平和攻击形式的性别差异第24-25页
            2.3.2 攻击行为发展趋势的性别差异第25页
    3 儿童同伴关系中的性别疏离第25-28页
        3.1 性别疏离及其表现形式第26页
        3.2 性别疏离的发展特点第26-27页
        3.3 性别疏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第27-28页
    4 儿童同伴关系中的接纳和拒绝第28-30页
        4.1 同伴接纳/拒绝的测量第28页
        4.2 同伴接纳/拒绝的发展变化第28-29页
        4.3 同伴接纳/拒绝中的性别疏离第29-30页
    5 儿童的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第30-35页
        5.1 变量中心的视角第30-33页
            5.1.1 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损害第31页
            5.1.2 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收益第31-32页
            5.1.3 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性别的作用第32-33页
            5.1.4 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之间的关系:年龄的作用第33页
        5.2 个体中心的视角第33-35页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研究设计第35-40页
    1 已有研究的贡献与局限第35-37页
        1.1 研究内容第35-36页
        1.2 研究方法第36页
        1.3 理论视角第36-37页
    2 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思路第37-40页
        2.1 本研究拟探讨的主要问题第37页
        2.2 总体研究思路第37-40页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第40-108页
    研究一 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第40-67页
        研究1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第41-61页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第41页
                1.1 研究目的第41页
                1.2 研究假设第41页
            2 研究方法第41-45页
                2.1 被试第41-43页
                2.2 研究工具第43页
                2.3 施测程序第43-44页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44-45页
            3 研究结果第45-56页
                3.1 描述统计第45-47页
                3.2 攻击行为的一般发展轨迹分析第47-51页
                    3.2.1 男生的外部攻击第47-48页
                    3.2.2 女生的外部攻击第48-49页
                    3.2.3 男生的关系攻击第49-50页
                    3.2.4 女生的关系攻击第50-51页
                3.3 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的异质性发展轨迹分析第51-55页
                    3.3.1 男生的外部攻击异质性发展轨迹分析第51-52页
                    3.3.2 女生的外部攻击异质性发展轨迹分析第52-53页
                    3.3.3 男生的关系攻击异质性发展轨迹分析第53-54页
                    3.3.4 女生的关系攻击异质性发展轨迹分析第54-55页
                3.4 攻击行为发展轨迹分组的预测效度第55-56页
            4 讨论第56-59页
                4.1 童年中后期儿童攻击行为的基本状况第56页
                4.2 攻击行为的一般发展轨迹及其性别差异第56-58页
                    4.2.1 外部攻击的一般发展轨迹及其性别差异第56-57页
                    4.2.2 关系攻击的一般发展轨迹及其性别差异第57-58页
                4.3 攻击行为的异质性发展轨迹及其性别差异第58-59页
            5 小结第59-61页
        研究2 童年中后期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共同发展轨迹及性别差异第61-67页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第61页
                1.1 研究目的第61页
                1.2 研究假设第61页
            2 研究方法第61-62页
                2.1 被试第61页
                2.2 研究工具第61页
                2.3 施测程序第61-62页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62页
            3 结果分析第62-64页
                3.1 两类攻击行为共同发展的一般趋势分析第62-63页
                3.2 基于亚组的共同发展轨迹分析第63-64页
            4 讨论第64-66页
                4.1 外部攻击与关系攻击的共同发展模式第64-65页
                4.2 共同发展轨迹的性别差异第65-66页
            5 小结第66-67页
    研究二 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和性别差异第67-108页
        研究3 性别疏离现象下童年中后期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及性别差异第68-83页
            1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第68-69页
                1.1 研究目的第68-69页
                1.2 研究假设第69页
            2 研究方法第69-70页
                2.1 被试第69页
                2.2 研究工具第69-70页
                2.3 施测程序第70页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70页
            3 结果第70-80页
                3.1 描述统计第70-73页
                    3.1.1 同伴接纳的描述统计第70-72页
                    3.1.2 同伴拒绝的描述统计第72-73页
                3.2 同伴接纳的一般发展趋势第73-76页
                    3.2.1 同性同伴接纳的一般发展趋势第73-75页
                    3.2.2 异性同伴接纳的一般发展趋势第75-76页
                3.3 同伴拒绝的一般发展趋势第76-80页
                    3.3.1 同性同伴拒绝的一般发展趋势第77-78页
                    3.3.2 异性同伴拒绝的一般发展趋势第78-80页
            4 讨论第80-82页
                4.1 童年中后期儿童同伴接纳和同伴拒绝的的稳定性第80页
                4.2 同伴接纳/拒绝中的“性别疏离”现象第80页
                4.3 同伴接纳/同伴拒绝的发展趋势第80-81页
                4.4 性别疏离的发展变化第81-82页
            5 小结第82-83页
        研究4 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的动态关系:基于变量中心的视角第83-95页
            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83页
                1.1 研究目的第83页
                1.2 研究假设第83页
            2 研究方法第83-84页
                2.1 被试第83页
                2.2 研究工具第83-84页
                    2.2.1 班级戏剧量表第83-84页
                    2.2.2 同伴提名第84页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第84页
            3 结果第84-92页
                3.1 相关分析第84-88页
                    3.1.1 外部攻击、关系攻击与同伴接纳的相关第84-86页
                    3.1.2 外部攻击、关系攻击与同伴拒绝的相关第86-88页
                3.2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同伴接纳发展趋势的影响第88-90页
                    3.2.1 外部攻击对同伴接纳发展趋势的影响第88-89页
                    3.2.2 关系攻击对同伴接纳发展趋势的影响第89-90页
                3.3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对同伴拒绝发展趋势的影响第90-92页
                    3.3.1 外部攻击对同伴拒绝发展趋势的影响第90-91页
                    3.3.2 关系攻击对同伴拒绝发展趋势的影响第91-92页
            4 讨论第92-93页
            5 小结第93-95页
        研究5 童年中后期攻击行为与同伴关系的动态关系: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第95-108页
            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95页
                1.1 研究目的第95页
                1.2 研究假设第95页
            2 研究方法第95-96页
                2.1 被试第95页
                2.2 研究工具第95-96页
                    2.2.1 班级戏剧量表第95-96页
                    2.2.2 同伴提名第96页
                2.3 研究程序及统计方法第96页
            3 结果第96-105页
                3.1 描述统计第96-97页
                3.2 两类攻击的共同发展轨迹对同伴接纳发展变化的影响第97-101页
                    3.2.1 男生的攻击行为共同发展轨迹对同伴接纳发展变化的影响第97-99页
                    3.2.2 女生的攻击行为共同发展轨迹对同伴接纳发展变化的影响第99-101页
                3.3 两类攻击的共同发展轨迹对同伴拒绝发展变化的影响第101-105页
                    3.3.1 男生的攻击行为共同发展轨迹对同伴拒绝发展变化的影响第101-103页
                    3.3.2 女生的攻击行为共同发展轨迹对同伴拒绝发展变化的影响第103-105页
            4 讨论第105-107页
                4.1 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的共同发展轨迹与同伴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第105页
                4.2 攻击行为的收益与代价第105-107页
            5 小结第107-108页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第108-114页
    1 童年中后期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模式及性别差异: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相互印证第108-109页
    2 童年中后期儿童攻击行为发展模式的文化和性别特征:相似性与差异性第109-110页
    3 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收益与代价第110-111页
    4 研究意义第111-113页
        4.1 理论意义第111-112页
        4.2 实践意义第112-113页
    5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第113-114页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第114-116页
参考文献第116-128页
附录第128-131页
    附录一 同伴提名(Peer Nomination)第128-130页
    附录二 班级戏剧问卷(Class Play)第130-131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论文共13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汉传佛教忏悔实践的理论与方法--以天台宗为中心
下一篇:儿童青少年气质性乐观的发展及亲子代际传递--教养方式与亲子关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