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7页 |
绪论 | 第18-29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20-27页 |
三、研究进路与方法 | 第27-29页 |
第一章 释义与起因:汉传佛教忏悔实践理论与方法之追源 | 第29-69页 |
第一节 忏悔的语义与忏悔实践的内容 | 第29-34页 |
一、忏悔的语义 | 第29-33页 |
二、忏悔实践的意涵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印度佛教忏悔理论 | 第34-59页 |
一、早期部派佛教忏悔理论 | 第34-40页 |
二、大乘佛教忏悔理论 | 第40-59页 |
第三节 汉传佛教忏悔实践理论与方法的儒道思想背景 | 第59-69页 |
一、儒家的忏悔观 | 第60-65页 |
二、道教的忏悔观 | 第65-69页 |
第二章 成熟与嬗变:天台宗忏悔理论与方法之线索(上) | 第69-98页 |
第一节 开山起步:慧思的忏悔理论与方法 | 第69-74页 |
一、以忏护戒以空观戒 | 第70页 |
二、以慧观破烦恼消罪业 | 第70-71页 |
三、性具染净——忏悔“除其病而不除法” | 第71-73页 |
四、行忏动力:末法信仰、苦行信念 | 第73页 |
五、重视超越次第的法华三昧并提出无相行与有相行 | 第73-74页 |
第二节 奠基格局:智顗的忏悔理论与方法 | 第74-87页 |
一、戒与忏的进一步互动:以止观为背景 | 第75-78页 |
二、忏悔法的拾级而上:作法忏、取相忏和无生忏 | 第78-82页 |
三、忏法的种类:四种三昧 | 第82-83页 |
四、忏法的运心机制——顺逆十心 | 第83-84页 |
五、忏悔法门五悔的推广 | 第84-86页 |
六、忏悔次第:事理分明,先事后理依次忏悔 | 第86-87页 |
第三节 承前启后:湛然的忏悔理论与方法 | 第87-98页 |
一、以十乘观法统筹四种三昧 | 第89-90页 |
二、审视当时方等三昧、法华三昧行持不如法之处 | 第90-92页 |
三、以天台理论指导菩萨戒受戒前的忏悔 | 第92页 |
四、忏悔思想受到道宣《释门正行忏悔仪》的影响 | 第92-98页 |
第三章 成熟与嬗变:天台宗忏悔理论与方法之线索(下) | 第98-136页 |
第一节 发展创新:知礼和遵式的忏悔理论与方法 | 第98-113页 |
一、知礼的忏悔理论与方法 | 第99-105页 |
二、遵式的忏悔理论与方法 | 第105-113页 |
第二节 总结反思:藕益的忏悔理论与方法 | 第113-124页 |
一、律学与地藏菩萨:藕益大师的忏仪制作 | 第115-119页 |
二、忏法指讹与轨式制定 | 第119-120页 |
三、以律学为标的 | 第120-121页 |
四、以天台教观为统摄 | 第121-123页 |
五、会通佛教忏悔理论与儒家悔过思想 | 第123-124页 |
第三节 天台宗是汉传佛教忏悔理论的主要贡献者 | 第124-136页 |
一、汉传佛教早期本土忏文制作 | 第124-129页 |
二、天台宗对忏悔理论的重视与梳理 | 第129-136页 |
第四章 蕴含与呈现:天台宗忏悔理论与方法的深层挖掘 | 第136-186页 |
第一节 忏悔与恶 | 第136-154页 |
一、三昧与恶—天台宗觉意三昧观恶法 | 第137-144页 |
二、忏悔与性恶 | 第144-154页 |
第二节 忏悔与感应 | 第154-168页 |
一、《观音玄义》与普门品经题 | 第154-156页 |
二、《观音义疏》与普门品诸苦恼 | 第156-158页 |
三、普门品感应理论 | 第158-161页 |
四、忏悔与感应关系 | 第161-168页 |
第三节 忏悔与卜筮 | 第168-186页 |
一、藕益大师与佛教卜筮:拈阄 | 第169-173页 |
二、藕益大师与佛教卜筮:占察 | 第173-176页 |
三、藕益大师对佛教卜筮的正名 | 第176-180页 |
四、佛教卜筮在佛门的广泛应用及发展原因 | 第180-185页 |
五、结语 | 第185-186页 |
第五章 多样与融合:汉传佛教忏悔实践理论与方法的其他视域 | 第186-239页 |
第一节 律学视域下的忏悔 | 第186-213页 |
一、斋戒与忏悔 | 第186-189页 |
二、律藏视域下的佛教忏悔 | 第189-197页 |
三、汉地佛教僧团治罚法的发展——以杖打的演变为例 | 第197-213页 |
第二节 密宗的忏法及密宗对忏法制作影响 | 第213-223页 |
一、密宗若干忏法 | 第213-217页 |
二、密宗对汉地忏法制作的影响 | 第217-223页 |
第三节 禅宗无相忏思想 | 第223-229页 |
一、无相忏文本解读 | 第223-224页 |
二、无相忏所在仪轨 | 第224-226页 |
三、无相忏内涵及修行逻辑 | 第226-229页 |
第四节 以佛菩萨本尊看忏法——以文殊菩萨为代表 | 第229-239页 |
一、文殊信仰中的主要忏悔经典 | 第229-234页 |
二、文殊信仰的忏悔实践及其与律学关系 | 第234-237页 |
三、结语 | 第237-239页 |
结语 汉传佛教仟悔实践理论与方法的特质 | 第239-250页 |
一、天台与他宗:忏悔思想的主线与旁支 | 第239-240页 |
二、途径与法门:忏悔形式的多样与统一 | 第240-242页 |
三、实践与般若:忏悔方法的事仪与理观 | 第242-243页 |
四、护戒与失戒:忏悔原旨的承继与缺场 | 第243-244页 |
五、自忏与他忏:忏悔意识的个人与集体 | 第244-246页 |
六、宗教与社会:忏悔功能的神圣与世俗 | 第246-250页 |
参考文献 | 第250-263页 |
致谢 | 第263-26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265-266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