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33页 |
1 气质性乐观的相关研究 | 第15-26页 |
1.1 乐观概念的两种取向 | 第15-17页 |
1.2 气质性乐观的测量 | 第17-21页 |
1.3 气质性乐观的维度 | 第21-22页 |
1.4 气质性乐观的积极效应 | 第22-23页 |
1.5 人格发展观与人格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23-25页 |
1.6 气质性乐观的发展 | 第25-26页 |
2 代际传递:父母乐观与子女乐观的关系 | 第26-28页 |
2.1 代际传递的概念 | 第26页 |
2.2 代际传递的生物基础和行为依据 | 第26-27页 |
2.3 代际传递中的性别差异与年龄差异 | 第27-28页 |
3 教养方式、亲子关系与气质性乐观的代际传递 | 第28-33页 |
3.1 教养方式的概念和分类 | 第28页 |
3.2 教养方式的形成:社会历史文化的视角 | 第28-29页 |
3.3 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教养方式 | 第29-30页 |
3.4 亲子关系 | 第30-31页 |
3.5 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在气质性乐观的代际传递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与总体研究设计 | 第33-36页 |
1 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33-34页 |
1.1 儿童青少年的气质性乐观的发展特点 | 第33页 |
1.2 气质性乐观的亲子代际传递效应 | 第33页 |
1.3 气质性乐观的代际传递效应的作用机制 | 第33-34页 |
2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 | 第34页 |
3 整体研究设计 | 第34-36页 |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 第36-84页 |
研究一 儿童青少年气质性乐观结构的发展及测量工具的适用性 | 第36-44页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3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36-40页 |
2.1 人格发展基础数据库简介及被试 | 第36-38页 |
2.2 测量工具 | 第38-39页 |
2.3 研究程序 | 第39页 |
2.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第39-40页 |
3 研究结果 | 第40-43页 |
3.1 气质性乐观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40-42页 |
3.2 目标旋转→一致性评估结果 | 第42页 |
3.3 气质性乐观问卷的信度分析 | 第42页 |
3.4 气质性乐观问卷的校标关联效度分析 | 第42-43页 |
4 小结 | 第43-44页 |
研究二 儿童青少年气质性乐观的发展特点 | 第44-55页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45-4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2.1 被试 | 第46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46-47页 |
2.3 研究程序 | 第47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思路 | 第47-48页 |
3 研究结果 | 第48-52页 |
3.1 气质性乐观平均水平的年龄差异 | 第48-50页 |
3.2 性别、SES的调节作用 | 第50-52页 |
4 讨论 | 第52-54页 |
4.1 气质性乐观的年龄差异 | 第52-53页 |
4.2 性别、SES对气质性乐观年龄差异的调节 | 第53页 |
4.3 研究的不足 | 第53-54页 |
5 小结 | 第54-55页 |
研究三 代际传递:父母乐观与子女乐观的关系 | 第55-67页 |
1 研究目的与假设 | 第56-5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57-59页 |
2.1 被试 | 第57页 |
2.2 研究工具 | 第57-58页 |
2.3 研究程序 | 第58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思路 | 第58-59页 |
3 研究结果 | 第59-63页 |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 第59页 |
3.2 各变量的平均数、标准差及相关矩阵 | 第59-60页 |
3.3 回归分析及优势分析 | 第60-62页 |
3.4 性别、年龄对气质性乐观的代际传递的调节效应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6页 |
5 小结 | 第66-67页 |
研究四 气质性乐观的代际传递机制: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作用 | 第67-84页 |
1 研究目的和假设 | 第69页 |
2 研究方法 | 第69-72页 |
2.1 被试 | 第69页 |
2.2 测量工具 | 第69-71页 |
2.3 研究程序 | 第71页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思路 | 第71-72页 |
3 研究结果 | 第72-80页 |
3.1 共同方法偏差的控制与检验 | 第72页 |
3.2 初步分析 | 第72-73页 |
3.3 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73-76页 |
3.4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 第76-80页 |
4 讨论 | 第80-83页 |
4.1 气质性乐观代际传递的过程:教养方式的中介作用 | 第80-81页 |
4.2 代际传递的作用机制: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作用 | 第81-83页 |
5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四部分 综合讨论 | 第84-93页 |
1 气质性乐观测量工具对儿童青少年的适用性 | 第84-85页 |
2 儿童青少年气质性乐观的结构及发展 | 第85页 |
3 儿童青少年气质性乐观的发展轨迹 | 第85-86页 |
4 代际传递:父母乐观与子女乐观的关系 | 第86-88页 |
5 气质性乐观的代际传递的作用机制: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作用 | 第88-90页 |
6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第90-91页 |
7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91-93页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13页 |
附录 | 第113-120页 |
附录一 生活定向测验中文修订版 | 第113-114页 |
附录二 家庭富裕量表 | 第114-115页 |
附录三 生活满意度量表 | 第115-116页 |
附录四 教养方式量表(部分) | 第116-117页 |
附录五 亲子关系量表 | 第117-118页 |
附录六 给测试学校的邀请函 | 第118-120页 |
在校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20-122页 |
后记 | 第122-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