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儿童心理学论文

道德两难情境下学前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1 绪论第10-13页
    1.1 问题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实践意义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2页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第13-18页
        2.1.1 选择性信任研究第13-15页
        2.1.2 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研究第15-16页
        2.1.3 认知和情绪在道德判断中的作用研究第16-18页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第18-22页
        2.2.1 幼儿选择性信任研究第18页
        2.2.2 道德两难判断研究第18-19页
        2.2.3 幼儿的道德判断研究第19-20页
        2.2.4 情绪效价与道德两难判断第20-22页
3 研究设计第22-24页
    3.1 本研究拟探讨的问题第22页
        3.1.1 道德两难情境下学前儿童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特点第22页
        3.1.2 认知水平和情绪对幼儿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第22页
    3.2 研究思路及流程第22-24页
        3.2.1 研究思路第22-23页
        3.2.2 研究流程图第23-24页
4 实验1 不同认知水平和情绪强度对学前儿童道德两难情境下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研究第24-31页
    4.1 预实验第24-25页
        4.1.1 实验材料第24页
        4.1.2 实验材料的预测第24-25页
    4.2 研究目的第25页
    4.3 研究假设第25页
    4.4 研究方法第25-26页
        4.4.1 被试第25页
        4.4.2 实验材料第25页
        4.4.3 实验设计第25-26页
        4.4.4 实验程序第26页
        4.4.5 数据处理第26页
    4.5 研究结果与讨论第26-31页
        4.5.1 不同认知水平和情绪强度对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影响第26-28页
        4.5.2 道德两难情境下幼儿的直接道德判断与选择性信任结果之间的差异第28-29页
        4.5.3 讨论第29-31页
5 实验2 不同认知水平和情绪效价对学前儿童道德两难情境下选择性信任的影响研究第31-37页
    5.1 预实验第31-32页
        5.1.1 实验材料的选择第31页
        5.1.2 实验材料的预测第31-32页
    5.2 研究目的第32页
    5.3 研究假设第32页
    5.4 研究方法第32-33页
        5.4.1 被试第32页
        5.4.2 实验设计第32页
        5.4.3 实验材料第32-33页
        5.4.4 实验程序第33页
        5.4.5 数据处理第33页
    5.5 研究结果与讨论第33-37页
        5.5.1 不同认知水平和情绪效价对幼儿选择性信任能力的影响第33-35页
        5.5.2 幼儿直接道德判断和选择性信任之间的差异比较第35页
        5.5.3 讨论第35-37页
6 总讨论第37-40页
    6.1 儿童在道德两难情境下选择性信任的发展特点第37页
    6.2 情绪和认知水平对幼儿选择性信任影响第37-38页
    6.3 直接道德判断与选择性信任判断之间的差异第38-39页
    6.4 本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第39-40页
        6.4.1 创新第39页
        6.4.2 不足与展望第39-40页
7 结论第40-41页
8 教育建议第41-43页
    8.1 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心理环境第41页
    8.2 根据幼儿自身特点,选择适合激发幼儿亲社会能力的教育材料第41页
    8.3 利用“榜样”在集体中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第41-42页
    8.4 利用优良社会文化影响幼儿的利他行为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9页
附录第49-53页
    附录A第49-51页
    附录B第51-53页
致谢第53-55页
在校期间科研情况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道德教育认同研究
下一篇:不同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亲子亲合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