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认同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5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1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一章 道德教育认同的概念解析 | 第16-26页 |
一、道德教育认同的内涵 | 第16-21页 |
(一) 认同的内涵 | 第16-18页 |
(二) 道德教育认同的内涵 | 第18-21页 |
二、道德教育认同的内在结构 | 第21-23页 |
(一) 道德教育的感性认同 | 第21-22页 |
(二) 道德教育的理性认同 | 第22-23页 |
三、重视道德教育认同的意义 | 第23-26页 |
(一) 彰显道德教育的合理性 | 第23-24页 |
(二) 激发个体学习道德的主动性 | 第24页 |
(三) 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道德教育认同存在的问题 | 第26-35页 |
一、道德教育目标缺乏认同 | 第26-28页 |
(一) 对道德教育目标变动的困惑 | 第26-27页 |
(二) 对道德教育目标取向的质疑 | 第27页 |
(三) 对道德教育目标设想的失望 | 第27-28页 |
二、道德教育内容缺乏认同 | 第28-31页 |
(一) 对僵化的道德教育内容的反对 | 第28-29页 |
(二) 对意识形态内容的抵触 | 第29-30页 |
(三) 对狭隘的道德教育内容的不满 | 第30-31页 |
三、道德教育方法缺乏认同 | 第31-35页 |
(一) 对不道德教育方法的不满 | 第31-32页 |
(二) 对形式化教学方法的反感 | 第32-33页 |
(三) 对单一化教育方法的排斥 | 第33-35页 |
第三章 道德教育认同的维度分析 | 第35-42页 |
一、道德教育目标的合理性维度 | 第35-37页 |
(一) 道德教育目标的科学性 | 第35-36页 |
(二) 道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 第36页 |
(三) 道德教育目标的规律性 | 第36-37页 |
二、道德教育内容的科学性维度 | 第37-39页 |
(一) 体现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 第37-38页 |
(二) 满足人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38页 |
(三) 符合时代创新的要求 | 第38-39页 |
三、道德教育方法的有效性维度 | 第39-42页 |
(一) 符合教育对象的现实需求 | 第39-40页 |
(二) 兼具正确性与可操作性 | 第40-41页 |
(三) 促进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 | 第41-42页 |
第四章 道德教育认同的实现路径 | 第42-54页 |
一、道德教育目标认同的实现路径 | 第42-46页 |
(一) 保持道德教育目标的稳定性 | 第42-43页 |
(二) 重视道德教育目标的个体性 | 第43-45页 |
(三) 建立目标与现实的衔接机制 | 第45-46页 |
二、道德教育内容认同的实现路径 | 第46-49页 |
(一) 彰显道德教育内容的活力 | 第46-47页 |
(二) 转变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 | 第47-48页 |
(三) 增强道德教育内容的包容性 | 第48-49页 |
三、道德教育方法认同的实现路径 | 第49-54页 |
(一) 确保道德教育方法的道德性 | 第49-50页 |
(二) 提高道德教育方法的针对性 | 第50-52页 |
(三) 注重道德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在读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情况一览表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