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 第10-11页 |
1.2 研究状况综述 | 第11-17页 |
1.2.1 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形成和发展 | 第11-15页 |
1.2.2 国内外关于言语行为动词的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7页 |
1.3 理论基础和语料来源 | 第17-20页 |
1.3.1 理论基础 | 第17-18页 |
1.3.2 语料来源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分类 | 第20-31页 |
2.1 言语行为动词的界定和分类 | 第20-25页 |
2.2 汉语言语行为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 | 第25-28页 |
2.3 言语行为动词研究的类型学意义 | 第28-31页 |
2.3.1 谈 A.Wierzbicka 及其《英语言语行为动词语义词典》 | 第28-29页 |
2.3.2 类型学意义和启示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汉语中显性施为式中言语行为动词分析 | 第31-41页 |
3.1 进入显性施为句中施为动词的界定与分类 | 第31-33页 |
3.2 显性施为句得以顺利实施的有效条件 | 第33-36页 |
3.2.1 塞尔言语行为的“合适条件”的构成规则 | 第33-34页 |
3.2.2 汉语中“保证”和“命令”两类言语行为实施的有效条件分析 | 第34-36页 |
3.3 显性施为句的语义在线自返功能 | 第36-41页 |
3.3.1 Verschueren 对显性施为式的顺应性解释 | 第36-38页 |
3.3.2 汉语中显性施为式的自指现象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汉语中隐性施为式与言语行为动词的关系解析 | 第41-54页 |
4.1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 | 第41-43页 |
4.1.1 奥斯汀关于施为句的划分 | 第41-42页 |
4.1.2 塞尔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 第42-43页 |
4.2 汉语中隐性施为式的产生 | 第43-48页 |
4.2.1 格赖斯合作原则的作用 | 第44-46页 |
4.2.2 语气的作用 | 第46-47页 |
4.2.3 语境的作用 | 第47-48页 |
4.3 隐性施为式与言语行为动词的关系 | 第48-54页 |
4.3.1 言语行为动词在施为式中的隐现 | 第48-50页 |
4.3.2 由隐性施为式引发的话语标记现象 | 第50-5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