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转折表达的篇章、语用功能研究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14页 |
1.1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6-10页 |
1.1.1 转折关系、转折表达的界定与说明 | 第6-8页 |
1.1.2 广义的转折表达与篇章、语用 | 第8-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3-14页 |
第二章 转折表达的类型与逻辑、认知基础 | 第14-37页 |
2.1 转折表达的类型 | 第14-24页 |
2.1.1 客观层面转折表达与纯主观层面转折表达 | 第14-22页 |
2.1.2 简单转折表达与复杂转折表达 | 第22-24页 |
2.2 转折表达的逻辑基础 | 第24-28页 |
2.2.1 转折表达的逻辑表达式 | 第24-26页 |
2.2.2 转折表达的真值情况及其可接受度 | 第26-28页 |
2.3 转折表达的认知基础 | 第28-37页 |
2.3.1 转折关系表达的认知图式 | 第28-29页 |
2.3.2 转折表达中的“凸显”与“完形” | 第29-33页 |
2.3.3 语境与转折表达的实现 | 第33-37页 |
第三章 现代汉语转折表达的篇章功能 | 第37-59页 |
3.1 篇章衔接作用 | 第37-47页 |
3.1.1 系联层面 | 第37-38页 |
3.1.2 篇章衔接的表现 | 第38-40页 |
3.1.3 转折表达的“打包”作用 | 第40-44页 |
3.1.4 转折标记的位置及其在篇章衔接中的作用 | 第44-47页 |
3.2 转折与话题 | 第47-56页 |
3.2.1 话题补充与话题深入 | 第47-54页 |
3.2.2 话题转换与话题引入 | 第54-56页 |
3.3 转折与话轮 | 第56-57页 |
3.4 转折与信息性等级 | 第57-59页 |
第四章 现代汉语转折表达的语用功能研究 | 第59-76页 |
4.1 礼貌动因下的转折表达 | 第59-64页 |
4.1.1 表达动因 | 第60-61页 |
4.1.2 存在语境及其形式特征 | 第61-63页 |
4.1.3 表达效果 | 第63-64页 |
4.2 表情的强化与转折表达 | 第64-68页 |
4.2.1 表达动因 | 第64页 |
4.2.2 存在语境及其形式特征 | 第64-67页 |
4.2.3 表达效果 | 第67-68页 |
4.3 转折的语用效果与超预期表达 | 第68-73页 |
4.3.1 转折表达语用效果与超预期的相关性 | 第68-69页 |
4.3.2 超预期的两种类型及其异同 | 第69-73页 |
4.4 转折义的隐现问题 | 第73-76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致谢 | 第82-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