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2.1 国内对员工敬业度研究分析 | 第11-14页 |
1.2.2 国外员工敬业度研究文献 | 第14-17页 |
1.2.3 综述总结 | 第17页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7-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8页 |
2.1 员工敬业度定义及结构 | 第20-22页 |
2.1.1 员工敬业度的定义 | 第20-21页 |
2.1.2 员工敬业度的分类 | 第21页 |
2.1.3 影响员工敬业度的因素 | 第21-22页 |
2.2 员工满意度定义及结构 | 第22-23页 |
2.2.1 员工满意度的定义 | 第22-23页 |
2.2.2 员工满意度的结构维度 | 第23页 |
2.3 组织绩效的定义 | 第23页 |
2.4 员工敬业度与满意度的关系 | 第23-24页 |
2.5 员工敬业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作用 | 第24-25页 |
2.6 与员工敬业度相关的理论 | 第25-28页 |
2.6.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25-26页 |
2.6.2 公平理论 | 第26页 |
2.6.3 角色理论 | 第26-28页 |
3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调查实践 | 第28-53页 |
3.1 公司概述 | 第28-29页 |
3.1.1 A汽车公司简介 | 第28页 |
3.1.2 A汽车公司员工管理现状 | 第28-29页 |
3.2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调查方案设计 | 第29-35页 |
3.2.1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评价指标设计 | 第29-31页 |
3.2.2 A汽车公司调查样本的选择与确定 | 第31-33页 |
3.2.3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调查问卷 | 第33-34页 |
3.2.4 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分析 | 第34-35页 |
3.3 数据资料的处理分析 | 第35-48页 |
3.3.1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整体数据分析 | 第35-39页 |
3.3.2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与满意度交叉数据分析 | 第39页 |
3.3.3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驱动要素数据分析 | 第39-41页 |
3.3.4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按部门的数据分析 | 第41-43页 |
3.3.5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按司龄的数据分析 | 第43-44页 |
3.3.6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按年龄的数据分析 | 第44-46页 |
3.3.7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按学历的数据分析 | 第46-47页 |
3.3.8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按序列的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3.4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现状 | 第48-51页 |
3.5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3.5.1 绩效评估驱动因素 | 第51-52页 |
3.5.2 工作流程驱动因素 | 第52页 |
3.5.3 薪酬福利驱动因素 | 第52页 |
3.5.4 职业发展驱动因素 | 第52-53页 |
4 A汽车公司员工敬业度提升方案 | 第53-59页 |
4.1 建立科学的员工管理体系 | 第53-54页 |
4.1.1 领导者管理水平提升; | 第53页 |
4.1.2 合理的工作职责; | 第53页 |
4.1.3 良好的文化氛围; | 第53页 |
4.1.4 宽松的沟通机制 | 第53页 |
4.1.5 人才培养与引进 | 第53-54页 |
4.2 健全绩效评估体系 | 第54-55页 |
4.3 梳理优化工作流程 | 第55页 |
4.4 优化薪酬体系和激励机制 | 第55-56页 |
4.5 支持和帮助员工职业发展 | 第56-57页 |
4.6 重视影响员工敬业度的各项因素 | 第57-59页 |
4.6.1 优化员工性别比例及年龄结构 | 第57页 |
4.6.2 支持员工合理流动 | 第57页 |
4.6.3 推进引才战略 | 第57-59页 |
5 研究结论与局限性 | 第59-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9页 |
5.2 研究局限性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件 | 第64-91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