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就业援助的经验与启示研究--以英美日三国为例
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1.3.1 基本框架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就业 | 第16-17页 |
2.1.2 就业援助 | 第17页 |
2.1.3 就业歧视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2.1 国家干预理论 | 第18-19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9页 |
2.2.3 积极的社会救助理论 | 第19-21页 |
3 国际就业援助 | 第21-36页 |
3.1 选择典型国家的依据 | 第21-22页 |
3.2 国际就业援助 | 第22-36页 |
3.2.1 英国的就业援助 | 第22-26页 |
3.2.2 美国的就业援助 | 第26-30页 |
3.2.3 日本的就业援助 | 第30-36页 |
4 国际就业援助的比较与经验 | 第36-43页 |
4.1 国际就业援助的比较 | 第36-37页 |
4.1.1 相同点分析 | 第36-37页 |
4.1.2 不同点分析 | 第37页 |
4.2 国际就业援助的经验 | 第37-43页 |
4.2.1 完善的就业援助立法 | 第37-38页 |
4.2.2 细化救助人群 | 第38-39页 |
4.2.3 积极的就业援助政策与举措 | 第39-41页 |
4.2.4 对就业援助进行评估 | 第41-43页 |
5 对我国就业援助的启示 | 第43-49页 |
5.1 完善我国就业援助相关立法 | 第43-44页 |
5.2 细化就业援助帮扶对象 | 第44页 |
5.3 实施积极的就业援助 | 第44-47页 |
5.4 建立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 | 第47-49页 |
6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