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习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学业倦怠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前言第11-1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意义第11-13页
        1.2.1 理论意义第11-12页
        1.2.2 现实意义第12-13页
2 文献综述第13-20页
    2.1 关于学习倦怠的概念和特点的研究第13-15页
        2.1.1 学习倦怠的概念第13-14页
        2.1.2 学习倦怠的特点第14-15页
    2.2 关于学习倦怠的表现的研究第15-17页
    2.3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第17-19页
    2.4 学习倦怠研究阶段划分第19-20页
3 研究设计第20-23页
    3.1 研究目的第20页
    3.2 研究假设第20页
    3.3 研究对象第20页
    3.4 研究工具第20-22页
        3.4.1 开放式问卷第20-21页
        3.4.2 正式问卷第21-22页
    3.5 研究程序第22-23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3-30页
    4.1 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第23页
    4.2 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的结果与分析第23-27页
        4.2.1 性别差异第24-25页
        4.2.2 年级差异第25-26页
        4.2.3 专业差异第26-27页
    4.3 大学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的分析第27-30页
5 讨论第30-37页
    5.1 社会因素的影响第30-31页
        5.1.1 社会上缺乏对知识的尊重与认同第30页
        5.1.2 经济转型期的就业压力第30页
        5.1.3 就业的不公平现象突出第30-31页
    5.2 高校因素的影响第31-33页
        5.2.1 学习环境第31页
        5.2.2 教学体制中的不合理因素第31-32页
        5.2.3 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第32页
        5.2.4 高校教师教学方式缺乏多元化第32-33页
    5.3 个人因素的影响第33-37页
        5.3.1 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第33-34页
        5.3.2 内在学习动机第34页
        5.3.3 学习的自主管理能力第34-35页
        5.3.4 对专业的学习兴趣第35-36页
        5.3.5 个人性格倾向第36-37页
6 应对策略与结论第37-44页
    6.1 应对策略第37-43页
        6.1.1 针对社会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第37-38页
        6.1.2 针对学校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第38-41页
        6.1.3 针对个人影响因素的应对策略第41-43页
    6.2 研究结论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6页
附录第46-49页
致谢第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院校“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的运行研究--以C学院为例
下一篇:面向碎片化试题的智能题库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