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前言 | 第7-10页 |
| 1.选题目的 | 第7-8页 |
| 2.论文创新点 | 第8页 |
| 3.主要研究法 | 第8-9页 |
| 4.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 第1章 概况 | 第10-17页 |
| 1.1 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的发展脉络 | 第10-12页 |
| 1.2 哈密《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的分布情况 | 第12-17页 |
| 1.2.1《乌鲁克都尔木卡姆》在哈密地区分布情况和演绎特征 | 第12-14页 |
| 1.2.2 哈密乌鲁克都尔木卡姆在伊吾县的分布情况及演绎特征 | 第14-17页 |
| 第2章 《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的本体特征、唱词及应用 | 第17-25页 |
| 2.1 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的表现形式 | 第17-20页 |
| 2.1.1 木卡姆部分 | 第17-18页 |
| 2.1.2 巴西曲叙尔尕(头曲)部分 | 第18页 |
| 2.1.3 麦西来普部分 | 第18-20页 |
| 2.2 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的本体特征 | 第20-22页 |
| 2.3 婚礼仪式中的乌鲁克都尔木卡姆 | 第22-25页 |
| 第3章《乌鲁克都尔木卡姆的音乐性特征》 | 第25-33页 |
| 3.1 调式及音乐旋律的特点 | 第25-26页 |
| 3.2 演唱部分 | 第26页 |
| 3.3 演奏乐器及特点 | 第26-33页 |
| 3.3.1 哈密艾捷克 | 第26-28页 |
| 3.3.2 哈密热瓦普 | 第28-29页 |
| 3.3.3 那格拉 | 第29页 |
| 3.3.4 苏奈儿 | 第29-30页 |
| 3.3.5 弹布尔 | 第30页 |
| 3.3.6 达普 | 第30-31页 |
| 3.3.7 都塔尔 | 第31-32页 |
| 3.3.8 羌 | 第32-33页 |
| 结语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 致谢 | 第36-37页 |
| 附录 | 第3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