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常用外国语论文--英语论文--写作、修辞论文--翻译论文

诗性隐喻翻译的信息整合模式--以《红楼梦》中的诗歌英译为例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1章 绪论第13-18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4页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 研究意义第15-16页
    1.4 论文结构第16-18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8-31页
    2.0 引言第18页
    2.1 隐喻翻译的研究回顾第18-23页
        2.1.1 传统隐喻翻译研究第18-21页
        2.1.2 隐喻翻译的认知观第21-23页
    2.2 《红楼梦》翻译的研究回顾第23-28页
        2.2.1 《红楼梦》翻译研究视角第23-26页
        2.2.2 《红楼梦》隐喻翻译的相关研究第26-28页
    2.3 前期研究评论第28-30页
    2.4 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理论基础第31-59页
    3.1 隐喻理论第31-35页
        3.1.1 隐喻的普遍性第31页
        3.1.2 隐喻的认知功能第31-32页
        3.1.3 隐喻的跨域映射第32-34页
        3.1.4 隐喻的体验性第34-35页
    3.2 隐喻理论与翻译研究第35-41页
        3.2.1 隐喻翻译研究回顾第35-37页
        3.2.2 隐喻翻译与认知研究第37-41页
    3.3 概念整合理论第41-50页
        3.3.1 心理空间第42-43页
        3.3.2 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第43-44页
        3.3.3 概念整合理论的基本思想第44-50页
    3.4 概念整合理论与翻译研究第50-59页
        3.4.1 翻译的整合观第50-53页
        3.4.2 翻译的概念整合模式及其过程第53-55页
        3.4.3 翻译的概念整合形式和对应的翻译策略第55-59页
第4章 《红楼梦》中的诗性隐喻及其翻译第59-80页
    4.0 引言第59页
    4.1 《红楼梦》中的诗性隐喻特点第59-68页
        4.1.1《红楼梦》诗性隐喻的超常规性第59-61页
        4.1.2 《红楼梦》诗性隐喻的原创性第61-62页
        4.1.3 《红楼梦》诗性隐喻的美学性第62-67页
        4.1.4《红楼梦》诗性隐喻的系统性第67-68页
    4.2《红楼梦》诗性隐喻的翻译模式第68-78页
        4.2.1 省略与释意翻译模式第68-72页
        4.2.2 映射对等翻译模式第72-76页
        4.2.3 归化映射翻译模式第76-78页
    4.3 小结第78-80页
第5章 《红楼梦》诗性隐喻翻译信息缺位整合模式第80-96页
    5.0 引言第80页
    5.1 信息缺位整合模式的基本概念第80-87页
        5.1.1 源文本信息空间第82-83页
        5.1.2 译者信息空间第83页
        5.1.3 类属信息空间第83-85页
        5.1.4 信息整合第85-86页
        5.1.5 整合信息空间和译文信息第86-87页
    5.2 信息缺位整合模式中的优化原则第87-88页
    5.3 运作中的信息缺位整合模式第88-94页
        5.3.1 隐喻意象信息省略型第88-91页
        5.3.2 隐喻意象信息阐释型第91-94页
        5.3.3 两种变式的比较和对比第94页
    5.4 小结第94-96页
第6章 《红楼梦》诗性隐喻翻译信息继承整合模式第96-114页
    6.0 引言第96-97页
    6.1 信息继承整合模式的基本概念第97-105页
        6.1.1 源文本信息空间的特点第100-102页
        6.1.2 译者信息空间的特点第102-103页
        6.1.3 类属信息空间的特点第103-104页
        6.1.4 信息整合的特点第104页
        6.1.5 整合信息空间和译文信息的特点第104-105页
    6.2 信息继承整合模式优化原则的特点第105-106页
    6.3 运作中的信息继承整合模式第106-112页
        6.3.1 完全信息继承整合模式第106-109页
        6.3.2 部分信息继承整合模式第109-111页
        6.3.3 两种子模式的比较和对比第111-112页
    6.4 小结第112-114页
第7章 《红楼梦》诗性隐喻翻译信息置换整合模式第114-127页
    7.0 引言第114页
    7.1 信息置换整合模式的基本概念第114-121页
        7.1.1 源文本信息空间的特点第116-117页
        7.1.2 译者信息空间的特点第117-118页
        7.1.3 类属信息空间的特点第118-119页
        7.1.4 信息整合的特点第119-120页
        7.1.5 整合信息空间和译文信息的特点第120-121页
    7.2 信息置换整合模式优化原则的特点第121-122页
    7.3 运作中的信息置换整合模式第122-126页
    7.4 小结第126-127页
第8章 结论第127-133页
    8.0 引言第127页
    8.1 主要发现第127-130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130-133页
参考文献第133-148页
致谢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实现化、示例化和个体化三维翻译模型--以《道德经》英译为例
下一篇:4-5岁幼儿听读习惯与口头叙事能力的相关性研究--语言个体发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