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分层走班教学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分层走班教学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研究路线 | 第15-16页 |
1.6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1.6.1 分层教学 | 第16-17页 |
1.6.2 分层走班教学 | 第17-18页 |
2 实施地理分层走班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 | 第18-22页 |
2.1 实施地理分层走班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2.1.1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 第18页 |
2.1.2 多元智力理论 | 第18-19页 |
2.1.3 掌握学习理论 | 第19页 |
2.1.4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9-20页 |
2.2 实施地理分层走班教学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2.2.1 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 第20页 |
2.2.2 推进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 第20页 |
2.2.3 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 第20页 |
2.2.4 学校发展的需要 | 第20-21页 |
2.2.5 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 第21-22页 |
3 分层走班教学的特点、原则及实施环节 | 第22-30页 |
3.1 分层走班教学的特点 | 第22页 |
3.2 分层走班教学的原则 | 第22-24页 |
3.3 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环节 | 第24-30页 |
3.3.1 学生分层 | 第24页 |
3.3.2 课堂教学目标分层 | 第24-25页 |
3.3.3 教学过程分层 | 第25-26页 |
3.3.4 作业分层 | 第26-29页 |
3.3.5 学生评价分层 | 第29-30页 |
4 L中学地理分层走班教学的实证研究分析 | 第30-42页 |
4.1 L中学地理分层走班教学的实施背景及实施概况 | 第30-31页 |
4.2 学生走班前后地理学习成绩结果与分析 | 第31-33页 |
4.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3-41页 |
4.3.1 对分层走班教学的态度 | 第33-34页 |
4.3.2 分层走班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信心的影响 | 第34-35页 |
4.3.3 分层走班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压力的影响 | 第35页 |
4.3.4 分层走班教学对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影响 | 第35-36页 |
4.3.5 分层走班教学后学生对地理分层走班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 | 第36-37页 |
4.3.6 分层走班教学后的师生关系情况 | 第37-39页 |
4.3.7 分层走班教学后地理课堂教学管理情况 | 第39-41页 |
4.4 师生访谈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4.4.1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41页 |
4.4.2 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5 实施地理分层走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42-48页 |
5.1 地理分层走班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42-44页 |
5.1.1 学校对地理分层走班教学的态度不够重视 | 第42页 |
5.1.2 减少了地理课堂的有效教学时间 | 第42页 |
5.1.3 加大了日常教学管理的难度 | 第42-43页 |
5.1.4 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心理 | 第43-44页 |
5.1.5 加大了A层与B层学生之间的差距 | 第44页 |
5.2 问题解决的建议与措施 | 第44-48页 |
5.2.1 加强对地理分层走班教学的重视程度 | 第44页 |
5.2.2 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5.2.3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进良性竞争机制 | 第45页 |
5.2.4 加大教研力度,真正落实集体备课 | 第45-46页 |
5.2.5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关注学生学习心理 | 第46页 |
5.2.6 提高地理教师自身素质 | 第46-47页 |
5.2.7 加强B层学生的教学管理 | 第47-4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48页 |
6.3 讨论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