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6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 第13-16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一、国内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二、国外中学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三、综述小结 | 第21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五节 保护区自然地理概况 | 第23-26页 |
第二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可行性分析 | 第26-37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开展的理论依据 | 第26-30页 |
一、建构主义理论与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 | 第26-27页 |
二、杜威研究性学习理论与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 | 第27-28页 |
三、地理学基础理论与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 | 第28-29页 |
四、环境伦理理论与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 | 第29-30页 |
第二节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分析 | 第30-37页 |
一、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 第30-31页 |
二、中学地理教材分析 | 第31-33页 |
三、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内容分类 | 第33-35页 |
四、保护区自然地理教学资源 | 第35-36页 |
五、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的学情分析 | 第36页 |
六、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的教师分析 | 第36-37页 |
第三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现状调查 | 第37-60页 |
第一节 问卷调查设计 | 第37-39页 |
一、问卷调查目的 | 第37页 |
二、调查对象的选取 | 第37页 |
三、问卷的设计 | 第37-39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第39-55页 |
一、教师、学校的问卷统计分析 | 第39-48页 |
二、学生问卷统计分析 | 第48-54页 |
三、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第三节 调查结论与讨论 | 第55-60页 |
一、教师、学校的调查结论 | 第55-57页 |
二、学生的调查结论 | 第57-58页 |
三、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的途径、方法及策略 | 第60-72页 |
第一节 中学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途径 | 第60-63页 |
一、课内途径 | 第60-61页 |
二、课外途径 | 第61-63页 |
第二节 中学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 | 第63-66页 |
一、实地观测方法 | 第63-64页 |
二、实地勘测方法 | 第64-65页 |
三、访谈调查法 | 第65页 |
四、地图法 | 第65页 |
五、地理实验法 | 第65-66页 |
第三节 中学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66-72页 |
一、专家、教师 | 第67-69页 |
二、学生 | 第69-71页 |
三、学校 | 第71页 |
四、家长 | 第71-72页 |
第五章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活动教学方案设计 | 第72-88页 |
第一节 线路设计及考察点教学资源分布 | 第72-76页 |
一、路线 1:主要自然地理要素考察 | 第72-75页 |
二、路线 2:保护区典型地质地貌考察 | 第75页 |
三、路线 3:保护区铜矿、冻土地貌考察 | 第75-76页 |
第二节 以路线1为例的教学方案设计 | 第76-88页 |
一、准备工作 | 第77-79页 |
二、教学方案设计 | 第79-88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88-90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89页 |
三、研究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附录 | 第93-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