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背景及意义 | 第14-18页 |
1.1.1 当前能源环境 | 第14-15页 |
1.1.2 冷热电联供系统 | 第15-18页 |
1.2 CCHP国内外发展与研究动态 | 第18-23页 |
1.2.1 CCHP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8-21页 |
1.2.2 CCHP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1.3 课题的来源、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1.3.1 课题的来源、意义 | 第23页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燃气内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配置 | 第26-36页 |
2.1 CCHP系统的构成 | 第26-27页 |
2.1.1 CCHP子系统 | 第26-27页 |
2.2 燃气内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的配置 | 第27-31页 |
2.2.1 我国燃气大发展和燃气内燃机的优势 | 第27-28页 |
2.2.2 燃气内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集成原理 | 第28-29页 |
2.2.3 燃气内燃机冷热电联供系统方案 | 第29-31页 |
2.3 机组选型及符合匹配 | 第31-34页 |
2.4 CCHP系统仿真 | 第34-36页 |
2.4.1 仿真概念 | 第34页 |
2.4.2 模块化建模 | 第34-36页 |
第三章 燃气内燃机仿真建模 | 第36-50页 |
3.1 燃气内燃机仿真建模概述 | 第36-37页 |
3.2 涡轮增压燃气内燃机仿真建模 | 第37-46页 |
3.2.1 压气机模型 | 第38-40页 |
3.2.2 涡轮模型 | 第40页 |
3.2.3 涡轮增压器动力学模型 | 第40-41页 |
3.2.4 中冷器模型 | 第41-42页 |
3.2.5 气缸模型 | 第42-45页 |
3.2.6 内燃机动力学模型 | 第45-46页 |
3.2.7 调速器模型 | 第46页 |
3.3 基于Matlab/Simulink的内燃机仿真 | 第46-50页 |
3.3.1 Matlab/Simulink与仿真技术 | 第46-47页 |
3.3.2 Sinulink仿真算法 | 第47页 |
3.3.3 燃气内燃机模型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吸收式制冷机的建模 | 第50-66页 |
4.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 | 第50-52页 |
4.1.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制冷工作原理 | 第50-51页 |
4.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变工况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 第51-52页 |
4.2 溴化锂制冷机的建模与仿真 | 第52-60页 |
4.2.1 高压发生器传热模型 | 第52-55页 |
4.2.2 溴冷机各设备模型 | 第55-60页 |
4.3 工质特性 | 第60-64页 |
4.3.1 空气与天然气特性参数计算 | 第60页 |
4.3.2 烟气物性参数计算 | 第60-61页 |
4.3.3 水和水蒸汽物性参数计算 | 第61-63页 |
4.3.4 溴化锂溶液物性参数计算 | 第63-64页 |
4.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模型 | 第64-66页 |
第五章 CCHP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 第66-76页 |
5.1 CCHP系统仿真模型 | 第66-67页 |
5.2 冷冻水流量变化对CCHP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5.2.1 对高、低压发生器压力的影响 | 第67-68页 |
5.2.2 对蒸发器压力、冷冻水出口温度和制冷量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 燃气内燃机负荷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 第69-73页 |
5.3.1 对高、低压发生器压力的影响 | 第71页 |
5.3.2 对冷冻水出口水温、制冷量的影响 | 第71-73页 |
5.4 制冷机补燃对系统参数的影响 | 第73-76页 |
5.4.1 对高、低压发生器压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5.4.2 对制冷量和COP的影响 | 第74-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86-87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