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产ε-聚赖氨酸菌种的选育和发酵生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第15-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0页
    1.1 ε-聚赖氨酸简介第16-17页
    1.2 ε-聚赖氨酸的抑菌机制第17-19页
    1.3 ε-聚赖氨酸的生物合成机制第19-21页
    1.4 ε-聚赖氨酸生产菌株的选育第21-22页
        1.4.1 ε-聚赖氨酸生产菌株的筛选第21页
        1.4.2 ε-聚赖氨酸生产菌株的诱变第21-22页
    1.5 ε-聚赖氨酸的工业化生产第22-25页
        1.5.1 两段控制法发酵第22-23页
        1.5.2 混合碳源发酵第23页
        1.5.3 优化培养基组成发酵第23-24页
        1.5.4 固定化细胞发酵第24页
        1.5.5 气升式反应器发酵第24-25页
    1.6 ε-聚赖氨酸的分离纯化第25页
    1.7 ε-聚赖氨酸的应用第25-28页
        1.7.1 ε-聚赖氨酸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26页
        1.7.2 ε-聚赖氨酸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第26-27页
        1.7.3 ε-聚赖氨酸的其他应用第27-28页
    1.8 选题的目的、意义及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8-30页
        1.8.1 选题的目的、意义第28页
        1.8.2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28-30页
第二章 ε-聚赖氨酸生产菌的选育与生理生化鉴定第30-42页
    2.1 引言第30页
    2.2 实验部分第30-33页
        2.2.1 材料与设备第30-31页
        2.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第31页
        2.2.3 甘氨酸诱变第31页
        2.2.4 AEC诱变第31-32页
        2.2.5 紫外诱变第32页
        2.2.6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第32页
        2.2.7 ε-聚赖氨酸产量测定第32-33页
        2.2.8 明胶液化实验第33页
        2.2.9 牛奶胨化实验第33页
        2.2.10 淀粉水解实验第33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2.3.1 ε-聚赖氨酸标准曲线绘制第33-34页
        2.3.2 甘氨酸诱变结果第34-36页
        2.3.3 AEC诱变结果第36页
        2.3.4 紫外诱变结果第36-37页
        2.3.5 硫酸二乙酯(DES)诱变结果第37-39页
        2.3.6 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上的生长情况第39-40页
        2.3.7 明胶液化、牛奶胨化、淀粉水解实验结果第40页
    2.4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三章 ε-聚赖氨酸的发酵生产第42-60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部分第42-46页
        3.2.1 材料与设备第42-43页
        3.2.2 响应面优化培养基成分第43-45页
        3.2.3 分批发酵第45-46页
        3.2.4 补料分批发酵第46页
        3.2.5 添加柠檬酸钠补料分批发酵第46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6-58页
        3.3.1 响应面优化培养基成分第46-52页
        3.3.2 分批发酵结果第52-54页
        3.3.3 补料分批发酵结果第54-55页
        3.3.4 添加柠檬酸钠补料分批发酵结果第55-56页
        3.3.5 三种发酵方法对比第56-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ε-聚赖氨酸的分离纯化与结构表征第60-78页
    4.1 引言第60页
    4.2 实验部分第60-63页
        4.2.1 材料与设备第60-61页
        4.2.2 发酵液预处理第61页
        4.2.3 树脂预处理第61页
        4.2.4 产物分离与纯化第61-62页
        4.2.5 产物纯度测定第62页
        4.2.6 紫外光谱测定第62页
        4.2.7 红外光谱测定第62页
        4.2.8 核磁共振波谱测定第62页
        4.2.9 产物聚合度测定第62页
        4.2.10 抑菌圈实验第62-63页
        4.2.11 MIC实验第63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63-75页
        4.3.1 酸洗脱方式分离ε-聚赖氨酸第63-66页
        4.3.2 碱洗脱方式分离ε-聚赖氨酸第66页
        4.3.3 分离样品纯度分析第66-69页
        4.3.4 分离样品结构表征第69-73页
        4.3.5 抑菌圈实验结果第73-74页
        4.3.6 MIC实验结果第74-75页
    4.4 本章小结第75-78页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第78-80页
    5.1 结论第78-79页
    5.2 展望第79-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8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8-90页
作者和导师介绍第90-91页
附件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菲德勒权变模型的领导行为、情境匹配与领导有效性研究
下一篇:人保财险大连分公司人力资源评价指标改进与规划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