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29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1.2.1 定义的研究 | 第20-24页 |
1.2.2 关于委婉语功能的研究 | 第24-25页 |
1.2.3 关于委婉语习得的研究 | 第25-26页 |
1.3 研究任务 | 第26-27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汉乌委婉语使用的对比研究 | 第29-54页 |
2.1 汉乌委婉语使用的相同点 | 第29-45页 |
2.1.1 发挥避讳功能的汉乌委婉语使用的相同点 | 第29-36页 |
2.1.1.1 有关死亡的委婉语 | 第29-34页 |
2.1.1.2 有关职业的委婉语 | 第34-36页 |
2.1.2 发挥礼貌功能的汉乌委婉语使用的相同点 | 第36-44页 |
2.1.2.1 有关疾病的委婉语 | 第36-39页 |
2.1.2.2 有关生理现象的委婉语 | 第39-44页 |
2.1.3 汉乌委婉语趋同性原因 | 第44-45页 |
2.2 汉乌委婉语使用的差异 | 第45-54页 |
2.2.1 发挥避讳功能的汉乌委婉语使用的差异 | 第45-47页 |
2.2.2 发挥避礼貌能的汉乌委婉语使用的差异 | 第47-52页 |
2.2.2.1 委婉语体现出汉乌语谦虚表达的差异 | 第49-50页 |
2.2.2.2 委婉语体现出汉乌语婉拒的差异 | 第50-52页 |
2.2.3 汉乌委婉语差异的原因 | 第52-54页 |
第三章 乌克兰学生使用汉语委婉语的问卷调查 | 第54-84页 |
3.1 问卷调查设计 | 第54-57页 |
3.1.1 调查目的,对象及范围 | 第54-56页 |
3.1.2 调查思路与方法 | 第56-57页 |
3.2 调查情况与偏误分析 | 第57-79页 |
3.2.1 对汉语委婉语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 第57-58页 |
3.2.2 对汉语委婉语的理解情况 | 第58-63页 |
3.2.2.1 对跟乌克兰语相同的汉语委婉语理解情况 | 第59-61页 |
3.2.2.2 对跟乌克兰语不同的汉语委婉语理解情况 | 第61-63页 |
3.2.3 对汉语委婉语的使用情况 | 第63-69页 |
3.2.3.1 对跟乌克兰语相同的汉语委婉语使用情况 | 第64-65页 |
3.2.3.2 对跟乌克兰语不同的汉语委婉语使用情况 | 第65-69页 |
3.2.4 对发挥避讳与礼貌功能的汉语委婉语的掌握情况 | 第69-72页 |
3.2.5 乌克兰高级班学生学习汉语情况对委婉语习得情况的影响 | 第72-79页 |
3.2.5.1 汉语水平对乌克兰学生委婉语习得情况的影响 | 第72-74页 |
3.2.5.2 学习汉语的原因对乌克兰学生委婉语习得情况的影响 | 第74-77页 |
3.2.5.3 在华学习的经验对乌克兰学生委婉语习得情况的影响 | 第77-79页 |
3.3 偏误产生的原因 | 第79-84页 |
3.3.1 学生对有关委婉语知识的了解不够 | 第79-80页 |
3.3.2 文化因素在教学中尚未受到重视 | 第80-82页 |
3.3.3 教学方面的忽视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对乌克兰学生学习汉语委婉语的建议 | 第84-96页 |
4.1 对乌克兰学生学习汉语委婉语的教学建议 | 第84-87页 |
4.1.1 教学内容的设计 | 第84-85页 |
4.1.2 教学方法的改革 | 第85-87页 |
4.2 乌克兰学生汉语委婉语的习得策略 | 第87-91页 |
4.2.1 了解中国文化的特点 | 第88页 |
4.2.2 了解中国人心理的特点 | 第88-90页 |
4.2.3 了解汉语语言的特点 | 第90-91页 |
4.3 汉语教材中有关委婉语的编写建议 | 第91-96页 |
4.3.1 教材课文的选择 | 第91-94页 |
4.3.2 教学项目的安排 | 第94-96页 |
结语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1页 |
附录 | 第101-110页 |
附录一 | 第101-105页 |
附录二 | 第105-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