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简要评述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2 有关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产业结构的内涵 | 第19-20页 |
·产业结构的概念 | 第19页 |
·决定和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 | 第19-20页 |
·就业结构的内涵 | 第20-21页 |
·就业业结构的概念 | 第20页 |
·决定和影响就业结构的因素 | 第20-21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21-27页 |
·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 | 第21-22页 |
·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带动就业结构变化的理论 | 第22-24页 |
·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辩证关系 | 第24-27页 |
3 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 第27-36页 |
·福建省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 第27-30页 |
·福建省产业结构的纵向分析 | 第27-28页 |
·福建省产业结构的横向分析 | 第28-30页 |
·福建省就业结构变动趋势 | 第30-34页 |
·福建省产业就业结构的纵向分析 | 第30-32页 |
·福建省就业结构的横向分析 | 第32-34页 |
·福建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带动就业结构变动的特征 | 第34-36页 |
·福建省产业结构相对滞后 | 第34页 |
·福建省就业结构不合理 | 第34页 |
·福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发展不协调 | 第34-36页 |
4 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6-46页 |
·福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非协调发展的现状 | 第36-38页 |
·第一产业产出在三大产业中最低,但就业人数比重最高 | 第36-37页 |
·第二产业发展受限,对就业的吸纳能力仍有上升的空间 | 第37-38页 |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较低,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尚未完全发挥 | 第38页 |
·决定和影响福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离的原因 | 第38-46页 |
·技术进步缓慢,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科技产业发展受限 | 第39页 |
·高新技术人才匮乏,劳动力素质不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受阻 | 第39页 |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 | 第39-40页 |
·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 第40-42页 |
·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 | 第42-46页 |
5 福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 第46-55页 |
·福建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分析 | 第46-51页 |
·福建省第一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48-49页 |
·福建省第二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49-50页 |
·福建省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 第50-51页 |
·福建省产业就业结构总偏离度分析 | 第51页 |
·福建省就业弹性分析 | 第51-55页 |
·福建省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分析 | 第53页 |
·福建省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分析 | 第53页 |
·福建省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系数分析 | 第53-55页 |
6 福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5-60页 |
·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的视角,福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 第55-57页 |
·发展现代农业,释放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 第55-56页 |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第二产业结构,发挥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带动作用 | 第56页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 | 第56-57页 |
·缩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促使二者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7-60页 |
·以城镇化、工业化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 第57-58页 |
·完善劳动力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受阻的不合理制度阻碍 | 第58页 |
·加大职业技能教育投资,合理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 第58-60页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