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3页 |
1.1 能源与环境问题 | 第15页 |
1.2 生物柴油概述 | 第15-17页 |
1.3 生物航空煤油的制备 | 第17页 |
1.4 油脂微生物 | 第17-21页 |
1.4.1 微藻 | 第18页 |
1.4.2 细菌 | 第18-19页 |
1.4.3 霉菌 | 第19页 |
1.4.4 酵母 | 第19-21页 |
1.5 微生物油脂的合成途径 | 第21-23页 |
1.5.1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 第21-22页 |
1.5.2 酰链延长 | 第22页 |
1.5.3 甘油三脂(TAG)的合成 | 第22-23页 |
1.6 微生物油脂发酵原料 | 第23-25页 |
1.6.1 工业废水 | 第23页 |
1.6.2 非粮作物 | 第23-25页 |
1.6.3 木质纤维素 | 第25页 |
1.7 木质纤维素微生物油脂的生物炼制技术 | 第25-29页 |
1.7.1 木质纤维素的预处理 | 第25-26页 |
1.7.2 木质纤维素来源抑制物的形成及对微生物的抑制机制 | 第26-28页 |
1.7.3 木质纤维素来源抑制物的脱毒 | 第28-29页 |
1.7.4 生物炼制生产微生物油脂 | 第29页 |
1.8 组学分析 | 第29-30页 |
1.8.1 高通量测序在油脂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页 |
1.8.2 高通量测序在抑制物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页 |
1.9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3页 |
第2章 皮状丝孢酵母利用木质纤维素原料生产微生物油脂 | 第33-63页 |
2.1 引言 | 第33-34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34页 |
2.2.1 原材料 | 第34页 |
2.2.2 菌种及培养基 | 第34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34-39页 |
2.3.1 种子培养 | 第34页 |
2.3.2 玉米秸秆的预处理 | 第34页 |
2.3.3 预处理后玉米秸秆的生物脱毒 | 第34-35页 |
2.3.4 玉米秸秆组分测定 | 第35页 |
2.3.5 纤维素酶及水解液制备 | 第35页 |
2.3.6 微生物油脂发酵 | 第35-37页 |
2.3.7 菌体干重及油脂测定 | 第37页 |
2.3.8 油脂中脂肪酸组分测定 | 第37页 |
2.3.9 抑制物耐受性及降解分析 | 第37页 |
2.3.10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37-38页 |
2.3.11 T.cutaneum ACCC 20271的适应性驯化 | 第38页 |
2.3.12 生物柴油的合成 | 第38页 |
2.3.13 生物柴油性能测定 | 第38-3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9-61页 |
2.4.1 T.cutaneum ACCC 20271利用不同固含量玉米秸秆水解液生产微生物油脂 | 第39-42页 |
2.4.2 T.cutaneum ACCC 20271利用脱毒玉米秸秆制备的水解液生产微生物油脂 | 第42页 |
2.4.3 生物柴油的合成 | 第42-45页 |
2.4.4 T.cutaneum ACCC 20271对木质纤维素来源抑制物的耐受性分析 | 第45-50页 |
2.4.5 T.cutaneum ACCC 20271对木质纤维素来源抑制物的生物转化与脱毒 | 第50-56页 |
2.4.6 T.cutaneum ACCC 20271在玉米秸秆水解液中长期适应性培养 | 第56-61页 |
2.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3章 皮状丝孢酵母基因组测序及抑制物代谢路径解析 | 第63-87页 |
3.1 引言 | 第6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4页 |
3.2.1 基因组DNA提取 | 第63-64页 |
3.2.2 全基因组测序、组装与拼接 | 第64页 |
3.2.3 蛋白编码基因预测及功能注释 | 第64页 |
3.2.4 进化树分析 | 第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85页 |
3.3.1 T.cutaneum ACCC 20271全基因测序与组装结果 | 第64-66页 |
3.3.2 T.cutaneum ACCC 20271基因功能预测与分析结果 | 第66-70页 |
3.3.3 进化树分析 | 第70-71页 |
3.3.4 中心代谢及油脂合成路径 | 第71-75页 |
3.3.5 氮代谢路径 | 第75-78页 |
3.3.6 T.cutaneum ACCC 20271中木质纤维素来源抑制物代谢路径 | 第78-85页 |
3.4 小结 | 第85-87页 |
第4章 皮状丝孢酵母利用纤维素乙醇发酵废水生产微生物油脂 | 第87-103页 |
4.1 引言 | 第87-88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88页 |
4.2.1 种子培养 | 第88页 |
4.2.2 纤维素乙醇发酵废水的准备 | 第8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88-89页 |
4.3.1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 第88页 |
4.3.2 废水总糖含量测定 | 第88-89页 |
4.3.3 废水总酚含量测定 | 第89页 |
4.3.4 废水中COD测定 | 第89页 |
4.3.5 不同培养条件对T.cutaneum ACCC 20271处理乙醇发酵废水及微生物油脂累积的影响 | 第89页 |
4.3.6 发酵罐实验 | 第89页 |
4.3.7 菌体干重及油脂测定 | 第89页 |
4.3.8 油脂组分测定 | 第89页 |
4.3.9 废水的深度微生物降解 | 第8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89-101页 |
4.4.1 转速对T.cutaneum ACCC 20271处理乙醇发酵废水及生产微生物油脂的影响 | 第89-91页 |
4.4.2 pH对T.cutaneum ACCC 20271处理乙醇发酵废水及生产微生物油脂的影响 | 第91-94页 |
4.4.3 营养盐对T.cutaneum ACCC 20271处理乙醇发酵废水及生产微生物油脂的影响 | 第94-96页 |
4.4.4 发酵罐实验 | 第96-100页 |
4.4.5 与其他油脂微生物处理废水的发酵结果相比较 | 第100页 |
4.4.6 废水的深度微生物降解 | 第100-101页 |
4.4.7 乙醇代谢路径 | 第101页 |
4.5 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5章 皮状丝孢酵母菊粉水解酶特性分析及整合生物加工菊粉生产微生物油脂 | 第103-119页 |
5.1 引言 | 第103-104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104页 |
5.2.1 原材料 | 第104页 |
5.2.2 菌种及培养基 | 第10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104-106页 |
5.3.1 种子培养 | 第104页 |
5.3.2 Bradford溶液配制 | 第104页 |
5.3.3 DNS溶液配制 | 第104页 |
5.3.4 菊粉测定方法 | 第104-105页 |
5.3.5 微生物油脂发酵 | 第105页 |
5.3.6 菌体干重及微生物油脂含量测定 | 第105页 |
5.3.7 微生物油脂组分分析 | 第105页 |
5.3.8 菊粉水解酶粗酶液制备及酶活测定 | 第105页 |
5.3.9 pH对菊粉水解酶酶活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5页 |
5.3.10 温度对菊粉水解酶酶活及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5页 |
5.3.1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105页 |
5.3.12 菊粉水解酶亚细胞分布 | 第105-106页 |
5.3.13 菊粉水解酶的纯化 | 第106页 |
5.3.14 SDS-PAGE | 第10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106-117页 |
5.4.1 T.cutaneum ACCC 20271菊粉水解酶的发现 | 第107页 |
5.4.2 T.cutaneum ACCC 20271菊粉水解酶生产特性 | 第107-111页 |
5.4.3 T.cutaneum ACCC 20271菊粉水解酶特性 | 第111-114页 |
5.4.4 T.cutaneum ACCC 20271利用菊粉生产微生物油脂的条件优化 | 第114-117页 |
5.5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9-123页 |
6.1 结论与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6.1.1 结论 | 第119-120页 |
6.1.2 创新点 | 第120页 |
6.2 展望 | 第120-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5页 |
附录Ⅰ 仪器设备 | 第145-146页 |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