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屠宰及肉类加工工业论文--肉制品论文

猪肉解冻中损伤型气单胞菌的检测及修复机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5页
 §1.1 冷冻食品的研究进展第13-16页
  §1.1.1 冷冻食品的种类和特点第13页
  §1.1.2 冷冻肉品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第13-15页
  §1.1.3 冷冻食品的保鲜机理第15-16页
 §1.2 肉类食品的微生物安全第16-18页
  §1.2.1 肉类食品的安全现状第16-17页
  §1.2.2 肉制品的腐败菌第17-18页
 §1.3 微生物损伤及修复研究现状第18-20页
  §1.3.1 微生物损伤第18-19页
  §1.3.2 微生物冷冻损伤类型第19页
  §1.3.3 损伤修复培养基第19-20页
  §1.3.4 损伤修复方法的研究第20页
 §1.4 肉类预测微生物学应用进展第20-23页
  §1.4.1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发展第20-21页
  §1.4.2 预测微生物的生长与失活模型第21-22页
  §1.4.3 微生物预测模型在肉类工业中的应用第22-23页
 §1.5 本研究主要内容和意义第23-25页
  §1.5.1 课题的主要内容第23页
  §1.5.2 课题的意义第23-25页
第二章 猪肉解冻过程中损伤型气单胞菌的检测第25-33页
 §2.1 引言第25页
 §2.2 实验材料第25-26页
  §2.2.1 冷冻猪肉原料及菌种接种第25页
  §2.2.2 培养基与试剂第25-26页
  §2.2.3 仪器与设备第26页
 §2.3 实验方法第26-27页
  §2.3.1 气单胞菌固体修复方法的优化第26页
  §2.3.2 选择培养基的优化第26页
  §2.3.3 液体修复方法第26-27页
  §2.3.4 统计分析第27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27-32页
  §2.4.1 固体修复方法的优化结果第27页
  §2.4.2 选择培养基的优化比较第27-29页
  §2.4.3 液体修复方法的结果第29-31页
  §2.4.4 讨论第31-32页
 §2.5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猪肉解冻过程损伤型气单胞菌失活模型的构建第33-39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实验材料第33-34页
  §3.2.1 冷冻猪肉及菌种接种第33页
  §3.2.2 培养基与试剂第33-34页
  §3.2.3 仪器与设备第34页
 §3.3 实验方法第34-35页
  §3.3.1 解冻猪肉气单胞菌的生长变化第34页
  §3.3.2 失活模型的构建第34页
  §3.3.3 模型的参数检验第34-3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5-38页
  §3.4.1 解冻猪肉中损伤型气单胞菌修复时间的确定第35-36页
  §3.4.2 解冻猪肉中损伤型气单胞菌失活模型的构建第36页
  §3.4.3 模型的参数检验第36-37页
  §3.4.4 讨论第37-38页
 §3.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冷冻处理导致气单胞菌损伤的机理研究第39-47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实验材料第39-40页
  §4.2.1 菌种的选用及活化第39页
  §4.2.2 培养基与试剂第39-40页
  §4.2.3 仪器与设备第40页
 §4.3 实验方法第40-41页
  §4.3.1 制备菌沉淀第40页
  §4.3.2 细胞大分子合成代谢损伤第40-41页
  §4.3.3 冷冻损伤对气单胞菌细胞膜结构的影响第41页
  §4.3.4 差异显著性分析第41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41-46页
  §4.4.1 DNA 合成抑制的研究第41-42页
  §4.4.2 肽聚糖合成抑制的研究第42-43页
  §4.4.3 RNA 合成抑制的研究第43-44页
  §4.4.4 细胞膜通透性的研究第44-45页
  §4.4.5 讨论第45-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47-49页
 §5.1 研究结论第47页
 §5.2 展望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6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承担科研项目及取得成果第56-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含纳米微粒的低温保护剂热物性的DSC研究
下一篇:基于酶抑制法重金属检测的微量热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