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初探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衔接教育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页 |
·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2 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有效教学理论 | 第16-17页 |
·有效教学理论的概念和特征 | 第16页 |
·布鲁姆的有效教学理论 | 第16-17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20页 |
·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18页 |
·建构主义学习方法 | 第18页 |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 第18-20页 |
3 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的调查与分析 | 第20-26页 |
·高中学生地理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 第20-24页 |
·问卷设计思路及内容 | 第20页 |
·调查采样及数据分析 | 第20-24页 |
·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 第24-26页 |
·问卷设计思路及内容 | 第24页 |
·调查采样及数据分析 | 第24-26页 |
4 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26-35页 |
·新课程标准的差异 | 第26-32页 |
·新课程理念差异 | 第26-27页 |
·新课程目标差异 | 第27-31页 |
·新课程内容差异 | 第31-32页 |
·学科地位的不同 | 第32-33页 |
·学科课程设置不同 | 第32-33页 |
·学科考查方式不同 | 第33页 |
·学生学习心理的差异 | 第33-35页 |
·学生认知方式差异 | 第33-34页 |
·学生思维方式差异 | 第34页 |
·学生记忆方式差异 | 第34-35页 |
5 高初中地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 | 第35-42页 |
·教育部门重视课程设置连贯性的衔接 | 第35-36页 |
·改革教学体制,促进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衔接 | 第35页 |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教学研究 | 第35-36页 |
·地理教师关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衔接 | 第36-39页 |
·教学方法的衔接 | 第36-38页 |
·教学内容的衔接 | 第38-39页 |
·高中学生重视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衔接 | 第39-42页 |
·学习态度的衔接 | 第39-40页 |
·学习方法的衔接 | 第40-42页 |
6 结语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附录 A | 第46-48页 |
附录 B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