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 关于瑶族民歌 | 第11-12页 |
2. 关于富川民歌 | 第12-13页 |
3. 关于“蝴蝶歌” | 第13-14页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方法和调查的过程 | 第15-16页 |
一、“蝴蝶歌”的艺术特征和文化内涵 | 第16-30页 |
(一) “蝴蝶歌”的音律特色 | 第16-22页 |
1. 《流水欢歌迎客来》 | 第17页 |
2. 《情郎下海我下海》 | 第17-22页 |
(二) “蝴蝶歌”的演唱特征 | 第22页 |
(三) “蝴蝶歌”的文学特征 | 第22-26页 |
1. “蝴蝶歌”内容丰富多样 | 第23页 |
2. “蝴蝶歌”歌词的表现手法 | 第23-26页 |
(四) “蝴蝶歌”的文化内涵 | 第26-30页 |
1. “蝴蝶歌”是瑶族人们心灵习性的美好体现 | 第27-28页 |
2. “蝴蝶歌”是传播道德准则和交流生活经验的工具 | 第28页 |
3. “蝴蝶歌”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的载体 | 第28-30页 |
二、“蝴蝶歌”的传承谱系和代际传承机制 | 第30-35页 |
(一) “蝴蝶歌”传承谱系的构成 | 第30-32页 |
(二) “蝴蝶歌”的代际传承机制 | 第32-35页 |
1. 60岁以上传承人的代际传承机制 | 第32-33页 |
2. 40-60岁传承人的代际传承机制 | 第33-34页 |
3. 20-40岁传承人的代际传承机制 | 第34-35页 |
三、“蝴蝶歌”的传承和保护 | 第35-40页 |
(一) “蝴蝶歌”传承和保护的意义 | 第35-36页 |
1. “蝴蝶歌”的学术价值 | 第35页 |
2. “蝴蝶歌”的实用价值 | 第35-36页 |
(二) “蝴蝶歌”传承和保护的措施 | 第36-40页 |
1. 保护“蝴蝶歌”的生存环境 | 第37页 |
2. 保护“蝴蝶歌”的代际传承机制 | 第37-38页 |
3. 适度开发和创新,适应时代需要 | 第38页 |
4. 发挥学校的教育传承作用 | 第38页 |
5. 延续心灵习性,传播民歌传统文化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注释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附录 | 第46-53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3-54页 |
后记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