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川瑶族芦笙长鼓舞的传说与文化传承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选题价值和意义 | 第11-14页 |
四、研究理论及方法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渊源 | 第16-23页 |
一、瑶族长鼓舞的文化渊源 | 第16-20页 |
(一) 盘瓠神话传说 | 第16-18页 |
(二) 长鼓舞的起源 | 第18-20页 |
二、芦笙与富川长鼓舞 | 第20-23页 |
(一) 芦笙的历史 | 第20-21页 |
(二) 富川长鼓舞的地方特色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文化记忆与现实中的芦笙长鼓舞 | 第23-27页 |
一、长鼓舞文化记忆的代际差异 | 第23-24页 |
(一) 年轻人眼中的芦笙长鼓舞 | 第23页 |
(二) 中年人眼中的芦笙长鼓舞 | 第23-24页 |
(三) 老年人眼中的芦笙长鼓舞 | 第24页 |
二、现实常态中的芦笙长鼓舞 | 第24-25页 |
三、传承人——作为他者的存在 | 第25-27页 |
第三章 芦笙长鼓舞话语传承与情境变迁 | 第27-36页 |
一、芦笙长鼓舞的工具 | 第27页 |
二、芦笙长鼓舞舞蹈套路 | 第27-29页 |
(一) 动作形态分析 | 第27-28页 |
(二) 节奏分析 | 第28页 |
(三) 呼吸分析 | 第28-29页 |
(四) 步伐分析 | 第29页 |
(五) 显要动作部位分析 | 第29页 |
三、芦笙长鼓舞舞蹈话语的意义 | 第29-34页 |
(一) 九套动作分别具有的话语意义 | 第30-32页 |
(二) 芦笙长鼓舞的原始话语意义 | 第32-33页 |
(三) 芦笙长鼓舞的现代话语意义 | 第33-34页 |
四、芦笙长鼓舞情境的变迁 | 第34-36页 |
(一) 节日仪式的扩展 | 第34页 |
(二) 旅游开发的兴起 | 第34-35页 |
(三) 竞技项目的演变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下芦笙长鼓舞的传承 | 第36-41页 |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当中面临的问题 | 第36-37页 |
(一) 芦笙长鼓舞的传承地之争 | 第36-37页 |
(二) 保护措施与监管力度不够 | 第37页 |
(三) 忽视了对传承人的保护 | 第37页 |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反思 | 第37-41页 |
(一) 培养文化认知与文化自信 | 第38页 |
(二) 重视专家指导和人才队伍建设 | 第38页 |
(三) 重视瑶族文化智慧,建设多元文化传承体系 | 第38-39页 |
(四)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 第39-41页 |
结论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