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致谢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0页 |
一 《时时刻刻》、《达洛维夫人》小说简介 | 第11-13页 |
二 《时时刻刻》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三 用该克尔凯郭尔生存哲学解读《时时刻刻》的可行性 | 第16-17页 |
四 研究内容、意义 | 第17-20页 |
第一章 伦理层面的自我 | 第20-34页 |
一 维吉尼亚伦理层面的责任 | 第21-22页 |
二 劳拉伦理层面的责任 | 第22-29页 |
1. 为了丈夫“在场” | 第22-25页 |
2. “监视器”下的表演 | 第25-27页 |
3. 伦理层面较高形式的诉求 | 第27-29页 |
三 克拉丽莎伦理层面的责任 | 第29-34页 |
第二章 审美层面的自我 | 第34-52页 |
一 维吉尼亚审美层面的自我 | 第34-41页 |
1 对同性的倾慕 | 第34-36页 |
2 对伦敦的狂热 | 第36-37页 |
3 审美层面的最大诉求——写作 | 第37-41页 |
二 劳拉审美层面的自我 | 第41-46页 |
1 同性情愫 | 第41-43页 |
2 阅读带来的美妙体验 | 第43-45页 |
3 对孤独的需要 | 第45-46页 |
三 克拉丽莎审美层面的诉求 | 第46-52页 |
1. 审美层面低层次的诉求 | 第46-49页 |
1) 对和谐、舒适的向往 | 第46-47页 |
2) 热爱生活之情 | 第47-49页 |
2. 审美层面高层次的诉求 | 第49-52页 |
1)超脱自我之境 | 第49-50页 |
2) 放荡不羁式的自由 | 第50-52页 |
第三章 赢得自我 | 第52-67页 |
一 不同选择的困境 | 第52-57页 |
1 尸床上的小鸟引发的死亡联想 | 第52-54页 |
2 旅馆房间里的死亡想象 | 第54-56页 |
3 克拉丽莎对挚友死的顿悟 | 第56-57页 |
二 实现自我的出路 | 第57-67页 |
1 向死而在 | 第58-61页 |
2 永远的孤独 | 第61-63页 |
3 面对永不停歇的时时刻刻 | 第63-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注释 | 第68-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