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左X右Y”格式的多维考察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9页
   ·相关研究状况简介第9-12页
     ·关于类固定短语的研究第9-10页
     ·“左X右Y”格式的相关问题研究第10-12页
   ·可能的创新点第12-13页
   ·研究的方法、理论第13页
   ·语料来源第13-14页
第二章 “左X右Y”格式的构成特点、句法功能及句法特征第14-25页
   ·“左X右Y”格式的构成特点第14-17页
     ·X、Y为名词或名词性语素第14-15页
     ·X、Y为动词或动词性语素第15-16页
     ·X、Y为形容词或形容词性语素第16-17页
   ·“左X右Y”格式的句法功能第17-21页
     ·X、Y为名素时格式的句法功能第17页
     ·X、Y为动素时格式的句法功能第17-19页
     ·X、Y为形素时格式的句法功能第19-21页
   ·“左X右Y”格式的句法特征第21-23页
     ·不能直接带宾语第21-22页
     ·句法的不自足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5页
第三章 “左X右Y”格式的语义特征及语篇功能第25-41页
   ·X、Y的语义特征第25-30页
     ·X、Y的语义关系第25-26页
     ·X、Y的语义特点第26-27页
     ·X、Y的认知制约机制第27-30页
   ·“左X右Y”格式的语义特征第30-33页
     ·“左”、“右”的语义虚化过程第30-31页
     ·“左X右Y”格式的意义类型第31-33页
   ·“左X右Y”格式的语用效果和语篇功能第33-39页
     ·“左X右Y”格式的语用效果第33-35页
     ·“左X右Y”格式的语篇功能第35-39页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左X右Y”格式的认知分析第41-50页
   ·概念整合理论及“左X右Y”格式的整合度等级分类第41-48页
     ·低整合度“左X右Y”第42-43页
     ·次低整合度“左X右Y”第43-44页
     ·次高整合度“左X右Y”第44-45页
     ·高整合度“左X右Y”第45-48页
   ·“左X右Y”格式的隐喻机制第48-49页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左X右Y”格式的历时发展第50-57页
   ·“左X右Y”格式的形成发展过程第50-53页
     ·先秦两汉时期第50-51页
     ·隋唐五代时期第51页
     ·宋元时期第51-52页
     ·明清时期第52-53页
   ·“左X右Y”格式的产生及其发展动因第53-55页
     ·“左X右Y”格式产生发展的内在动因第53-54页
     ·“左X右Y”格式产生发展的外在动因第54-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六章 结语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4页
致谢第64-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V+P+NP”结构及相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翟理斯《百个最好的汉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