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2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 第12-13页 |
|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适应 | 第13-14页 |
| ·新课程研究所趋 | 第14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 ·教师对新课程适应性的相关研究 | 第15-17页 |
| ·关于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适应性研究 | 第17-18页 |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9-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本文研究的特色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 ·适应与适应性 | 第23页 |
| ·教师与新课程适应性 | 第23-24页 |
| ·地理教师对新课程的适应性 | 第24-25页 |
| ·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 ·组织行为学---"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 第25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5页 |
| ·多元智力理论 | 第25-26页 |
| ·合作学习的相关理论 | 第26页 |
| ·认知理论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解读新课程 | 第27-32页 |
| ·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 | 第27-28页 |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的定位 | 第28-32页 |
| ·教什么 | 第28-30页 |
| ·怎么教 | 第30页 |
| ·如何评价?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调查研究过程及问题分析 | 第32-56页 |
| ·研究过程 | 第32-36页 |
| ·文献调查 | 第32页 |
| ·问卷调查 | 第32-33页 |
| ·课堂观察 | 第33-34页 |
| ·深度访谈 | 第34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34-36页 |
| ·现状呈现与原因分析 | 第36-56页 |
| ·高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观念上的适应现状 | 第36-41页 |
| ·高中地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实际表现分析 | 第41-47页 |
|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适应性综合评价分析 | 第47-51页 |
| ·对新课程适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6页 |
| 第五章 促进高中地理教师适应新课程的策略 | 第56-67页 |
| ·课程方面的建议 | 第56-59页 |
| ·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 | 第56-57页 |
|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 | 第57页 |
| ·熟悉掌握本土地理知识,深化生活化的地理 | 第57-58页 |
| ·配备与课程资源相适应的配套设施 | 第58页 |
| ·变革课程管理 | 第58-59页 |
| ·实现课程资源的课堂实施 | 第59页 |
| ·调动教师进行校本教研 | 第59-60页 |
| ·关于教学的策略建议 | 第60-61页 |
| ·对高中地理教师备课的建议 | 第60页 |
| ·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 | 第60-61页 |
| ·落实新课程评价 | 第61-63页 |
| ·教师的评价 | 第62页 |
| ·学生的评价 | 第62-63页 |
| ·开展多元化的培训 | 第63-64页 |
| ·培训要注意时间的安排 | 第63页 |
| ·设置可自选的培训课程 | 第63页 |
| ·培训内容要针对实践、针对学科 | 第63-64页 |
| ·加强沟通 | 第64-65页 |
| ·教师与学校的沟通 | 第64页 |
| ·教师和家长的交流 | 第64页 |
| ·教师和教师的交流 | 第64-65页 |
| ·教师与学生的交流 | 第65页 |
| ·协调新课程与高考的关系 | 第65-67页 |
| ·正确认识 | 第65页 |
| ·协调高考制度与新课程 | 第65-67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 ·总结 | 第67-68页 |
| ·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附录 | 第72-80页 |
| 致谢 | 第80-8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