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外语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1. 绪论第10-22页
   ·问题提出第10-13页
   ·研究目的第13-14页
   ·研究意义第14页
   ·研究方法第14-15页
   ·文献综述第15-19页
     ·国外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第15-16页
     ·国内通识教育课程研究第16-19页
   ·概念界定第19-20页
     ·通识教育第19页
     ·通识教育课程第19页
     ·课程设置第19-20页
   ·理论基础第20-22页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第20页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第20-21页
     ·多元智能理论第21-22页
2. 外语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特点分析第22-27页
   ·外语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原因第22-24页
     ·补充相关专业知识第22-23页
     ·人文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缺失第23-24页
   ·外语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优势和局限第24-25页
   ·外语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基本条件第25-27页
3. 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类型和内容设置原则第27-32页
   ·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第27-28页
   ·通识教育课程的类型第28-30页
     ·核心课程型第28-29页
     ·分布必修型第29页
     ·经典巨著型第29页
     ·自由选修型第29-30页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原则第30-32页
4. 外语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案例第32-34页
5. 外语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第34-47页
   ·通识教育的概念和课程目标不明确第34-36页
   ·通识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太小第36-37页
   ·通识教育的课程结构不均衡第37-39页
     ·类别结构第37-38页
     ·必修选修结构第38-39页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不合理第39-47页
     ·公民教育和德育的显性课程太少,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不足第39-41页
     ·课程内容偏向应用性和专业化,跨学科课程较少第41-43页
     ·课程内容存在知识化倾向,个性化和创新意识不够第43-44页
     ·课程内容之间关联性不强,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第44-47页
6. 中外大学外语专业学生通识教育案例第47-53页
   ·我国早期大学外语专业学生通识教育案例第47-50页
     ·蔡元培时期的北京大学英国文学系第47-48页
     ·吴宓时期的清华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第48页
     ·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第48-50页
   ·国外大学外语专业学生通识教育案例第50-53页
     ·美国威廉姆斯学院和威尔斯利学院第50-51页
     ·东京外国语大学和韩国外国语大学第51-53页
7. 外语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改进措施第53-68页
   ·启示一:重视并加强通识教育理论学习,加大宣传与讨论第53-54页
   ·启示二: 厘清通识教育的概念,确立合理具体的课程目标第54-56页
   ·启示三:以学生为中心设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第56-59页
     ·增大通识教育课程比重,对课程领域进行划分第56-57页
     ·实现通识教育课程均衡化,调整课程内容第57-59页
   ·启示四:整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课程,提倡阅读经典名著第59-61页
   ·启示五:鼓励教授群体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努力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第61-63页
   ·启示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非正式课程的开发第63-65页
   ·启示七:继续深化学分制改革,设立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第65-68页
8. 外语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建议方案第68-71页
结语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5页
附录 A第75-76页
致谢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模块化课程设计
下一篇: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