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5-31页 |
1. 1 物理化学性质 | 第15页 |
1. 2 生理活性及应用 | 第15-16页 |
1. 3 合成概况 | 第16-18页 |
1. 3. 1 β-胡萝卜素和角黄素合成概述 | 第16页 |
1. 3. 2 β-胡萝卜素化学合成 | 第16-17页 |
1. 3. 2. 1 Roche公司C_(19) +C_2+C_(19) 路线 | 第16-17页 |
1. 3. 2. 2 BASF公司C_(15) +C_(10) +C_(15) 路线 | 第17页 |
1. 3. 3 角黄素合成 | 第17-18页 |
1. 4 工艺路线选择 | 第18-25页 |
1. 4. 1 十四碳醛合成 | 第18-19页 |
1. 4. 1. 1 传统工艺 | 第18-19页 |
1. 4. 1. 2 本研究工艺 | 第19页 |
1. 4. 2 未重排十五碳膦酸酯合成 | 第19-20页 |
1. 4. 2. 1 传统工艺 | 第19-20页 |
1. 4. 2. 2 本研究工艺 | 第20页 |
1. 4. 3 4-乙酰氧基-2-甲基-2-丁烯醛合成 | 第20-21页 |
1. 4. 3. 1 传统工艺 | 第20-21页 |
1. 4. 3. 2 本研究工艺 | 第21页 |
1. 4. 4 2,7-二甲基-2,4,6-辛三烯-1,8-二醛合成 | 第21-24页 |
1. 4. 4. 1 传统工艺 | 第21-23页 |
1. 4. 4. 2 本研究工艺 | 第23-24页 |
1. 4. 5 β-胡萝卜素合成 | 第24-25页 |
1. 4. 5. 1 传统工艺 | 第24页 |
1. 4. 5. 2 本研究工艺 | 第24-25页 |
1. 4. 6 角黄素合成 | 第25页 |
1. 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5-26页 |
1. 6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第2章 十四碳醛合成 | 第31-48页 |
2. 1 前言 | 第31-32页 |
2. 1. 1 物化性质 | 第31页 |
2. 1. 2 达氏反应合成十四碳醛 | 第31-32页 |
2. 1. 3 研究工艺 | 第32页 |
2. 2 硫叶立德选择 | 第32页 |
2. 3 三甲基溴化硫制备 | 第32-35页 |
2. 3. 1 实验部分 | 第33-34页 |
2. 3. 1. 1 实验装置 | 第33页 |
2. 3. 1. 2 实验操作 | 第33-34页 |
2. 3. 1. 3 产品分析 | 第34页 |
2. 3. 2 工艺条件实验 | 第34-35页 |
2. 3. 2. 1 溶剂影响 | 第34页 |
2. 3. 2. 2 温度影响 | 第34-35页 |
2. 3. 2. 3 时间影响 | 第35页 |
2. 4 1-(2,6,6-三甲基-1-环己烯基-)-3SR-甲基-3,4-环氧-丁基-1-烯合成 | 第35-40页 |
2. 4. 1 反应方程式 | 第36页 |
2. 4. 2 实验操作 | 第36页 |
2. 4. 3 反应过程及产物分析 | 第36-38页 |
2. 4. 4 相转移催化 | 第38页 |
2. 4. 5 工艺条件优化 | 第38-40页 |
2. 4. 5. 1 碱影响 | 第39页 |
2. 4. 5. 2 时间影响 | 第39页 |
2. 4. 5. 3 温度影响 | 第39-40页 |
2. 4. 5. 4 物料配比影响 | 第40页 |
2. 5 1-(2,6,6-三甲基-1-环己烯基-)-3-甲基-1-丁烯-4-醛合成 | 第40-43页 |
2. 5. 1 反应方程式 | 第41页 |
2. 5. 2 实验操作 | 第41页 |
2. 5. 3 分析与讨论 | 第41-43页 |
2. 6 十四碳醛合成 | 第43-45页 |
2. 6. 1 反应方程式 | 第43页 |
2. 6. 2 实验操作 | 第43页 |
2. 6. 3 产品分析 | 第43-45页 |
2. 7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2. 8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第3章 未重排十五碳膦酸酯合成 | 第48-64页 |
3. 1 前言 | 第48-50页 |
3. 1. 1 物化性质 | 第48页 |
3. 1. 2 合成工艺概述 | 第48-49页 |
3. 1. 3 本研究工艺 | 第49-50页 |
3. 2 Wittig反应 | 第50-52页 |
3. 2. 1 概述 | 第50页 |
3. 2. 2 反应机理 | 第50-51页 |
3. 2. 3 Wittig-Horner反应与Wittig反应比较 | 第51-52页 |
3. 3 亚甲基双膦酸四乙酯合成 | 第52-54页 |
3. 3. 1 概述 | 第52页 |
3. 3. 2 反应方程式 | 第52-53页 |
3. 3. 3 实验操作 | 第53页 |
3. 3. 4 合成工艺条件实验 | 第53-54页 |
3. 3. 4. 1 反应温度 | 第53页 |
3. 3. 4. 2 物料配比 | 第53-54页 |
3. 3. 5 产品分析及结构表征 | 第54页 |
3. 4 十五碳膦酸酯合成 | 第54-59页 |
3. 4. 1 Wittig-Horner反应条件 | 第54-55页 |
3. 4. 2 Wittig-Horner反应立体化学因素 | 第55页 |
3. 4. 3 反应方程式 | 第55-56页 |
3. 4. 4 反应机理 | 第56页 |
3. 4. 5 实验操作 | 第56页 |
3. 4. 6 单因素实验 | 第56-59页 |
3. 4. 6. 1 碱影响 | 第56-57页 |
3. 4. 6. 2 溶剂影响 | 第57页 |
3. 4. 6. 3 温度影响 | 第57-58页 |
3. 4. 6. 4 物料配比影响 | 第58页 |
3. 4. 6. 5 时间影响 | 第58-59页 |
3. 4. 7 产品分析 | 第59页 |
3. 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3. 6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第4章 4-乙酰氧基-2-甲基-2-丁烯醛合成 | 第64-94页 |
4. 1 前言 | 第64-67页 |
4. 1. 1 物理化学性质 | 第64页 |
4. 1. 2 合成工艺概述 | 第64-66页 |
4. 1. 3 工艺路线选择 | 第66-67页 |
4. 2 异戊二烯氯醇化 | 第67-71页 |
4. 2. 1 氯醇化机理 | 第67页 |
4. 2. 2 反应方程式 | 第67-68页 |
4. 2. 3 实验操作 | 第68页 |
4. 2. 4 氯醇化影响因素 | 第68-71页 |
4. 2. 4. 1 温度影响 | 第68-69页 |
4. 2. 4. 2 通氯量影响 | 第69-70页 |
4. 2. 4. 3 异戊二烯量影响 | 第70-71页 |
4. 2. 5 产品分析 | 第71页 |
4. 3 1-乙酰氧基-4-氯-3-甲基-2-丁烯合成 | 第71-79页 |
4. 3. 1 反应方程式 | 第71-72页 |
4. 3. 2 实验操作 | 第72页 |
4. 3. 3 催化剂选择 | 第72-73页 |
4. 3. 3. 1 固体酸催化酯化 | 第72-73页 |
4. 3. 3. 2 催化理论 | 第73页 |
4. 3. 3. 3 催化剂选择 | 第73页 |
4. 3. 4 催化剂制备 | 第73-74页 |
4. 3. 4. 1 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 | 第73-74页 |
4. 3. 4. 2 催化剂制备 | 第74页 |
4. 3. 5 催化酯化过程 | 第74页 |
4. 3. 6 工艺条件实验 | 第74-77页 |
4. 3. 6. 1 催化剂量 | 第74-75页 |
4. 3. 6. 2 物料配比 | 第75-76页 |
4. 3. 6. 3 重排温度 | 第76-77页 |
4. 3. 7 催化剂活性评估 | 第77页 |
4. 3. 8 产品分析 | 第77-79页 |
4. 4 4-乙酰氧基-2-甲基-2-丁烯醛合成 | 第79-84页 |
4. 4. 1 反应方程式 | 第79页 |
4. 4. 2 实验装置及操作 | 第79页 |
4. 4. 3 产品分析 | 第79-81页 |
4. 4. 4 条件实验 | 第81-84页 |
4. 4. 4. 1 温度影响 | 第81-82页 |
4. 4. 4. 2 加料速度 | 第82-83页 |
4. 4. 4. 3 搅拌速度 | 第83页 |
4. 4. 4. 4 催化剂用量 | 第83-84页 |
4. 4. 4. 5 缓冲剂配比 | 第84页 |
4. 5 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 第84-87页 |
4. 5. 1 氧化机理概述 | 第84-85页 |
4. 5. 2 复合催化剂 | 第85页 |
4. 5. 3 Kornblum催化氧化机理 | 第85-86页 |
4. 5. 4 副产物结构鉴定 | 第86-87页 |
4. 6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4. 7 参考文献 | 第88-94页 |
第5章 2,7-二甲基-2,4,6-辛三烯-1,8-二醛合成 | 第94-133页 |
5. 1 前言 | 第94-97页 |
5. 1. 1 物理化学性质 | 第94页 |
5. 1. 2 合成方法概述 | 第94-96页 |
5. 1. 3 本研究工艺 | 第96-97页 |
5. 2 2-(3-乙酰氧基-1-甲基-1-丙烯基)-5,5-二甲基-1,3-二噁烷合成 | 第97-103页 |
5. 2. 1 缩醛化反应 | 第98-99页 |
5. 2. 1. 1 催化剂 | 第98页 |
5. 2. 1. 2 缩醛化反应用醇及带水剂 | 第98页 |
5. 2. 1. 3 反应机理 | 第98-99页 |
5. 2. 2 反应方程式 | 第99页 |
5. 2. 3 实验操作 | 第99-100页 |
5. 2. 4 缩醛化反应工艺 | 第100-103页 |
5. 2. 4. 1 溶剂影响 | 第100页 |
5. 2. 4. 2 对甲苯磺酸用量和加料方式影响 | 第100-102页 |
5. 2. 4. 3 物料配比影响 | 第102-103页 |
5. 2. 5 产品分析 | 第103页 |
5. 3 2-(3-羟基-1-甲基-1-丙烯基)-5,5-二甲基-1,3-二噁烷合成 | 第103-106页 |
5. 3. 1 酯交换反应 | 第103-104页 |
5. 3. 1. 1 催化剂 | 第103-104页 |
5. 3. 1. 2 反应机理 | 第104页 |
5. 3. 2 反应方程式 | 第104-105页 |
5. 3. 3 实验操作 | 第105页 |
5. 3. 4 分析与讨论 | 第105-106页 |
5. 4 3-(5,5-二甲基-1,3-二噁烷-2-基)-2-丁烯醛合成 | 第106-114页 |
5. 4. 1 Jones氧化反应 | 第106-107页 |
5. 4. 1. 1 反应方程式 | 第106-107页 |
5. 4. 1. 2 实验操作 | 第107页 |
5. 4. 1. 3 产物分析 | 第107页 |
5. 4. 2 氯化亚铜协同TEMPO催化氧化 | 第107-109页 |
5. 4. 2. 1 反应方程式 | 第108页 |
5. 4. 2. 2 实验操作 | 第108页 |
5. 4. 2. 3 产物分析 | 第108-109页 |
5. 4. 3 氯化亚铜协同TEMPO催化氧化反应条件实验 | 第109-111页 |
5. 4. 3. 1 TEMPO用量 | 第110页 |
5. 4. 3. 2 氯化亚铜用量 | 第110页 |
5. 4. 3. 3 反应温度 | 第110-111页 |
5. 4. 4 两种氧化法比较 | 第111页 |
5. 4. 5 氯化亚铜协同TEMPO催化氧化反应机理研究 | 第111-114页 |
5. 4. 5. 1 机理概述 | 第111-112页 |
5. 4. 5. 2 氯化亚铜协同TEMPO催化氧化机理 | 第112-113页 |
5. 4. 5. 3 反应机理解释实验现象 | 第113页 |
5. 4. 5. 4 草酸引发催化氧化反应 | 第113页 |
5. 4. 5. 5 氯化亚铜协同TEMPO催化氧化的应用 | 第113-114页 |
5. 5 2-(3-氯-1-甲基-1-丙烯基)-5,5-二甲基-1,3-二噁烷合成 | 第114-118页 |
5. 5. 1 氯化反应机理 | 第114-115页 |
5. 5. 2 反应方程式 | 第115页 |
5. 5. 3 实验操作 | 第115页 |
5. 5. 4 产品分析 | 第115-116页 |
5. 5. 5 氯化反应工艺条件优化 | 第116-118页 |
5. 5. 5. 1 酸碱调节剂影响 | 第116页 |
5. 5. 5. 2 氯化温度影响 | 第116-117页 |
5. 5. 5. 3 碱调节剂用量影响 | 第117页 |
5. 5. 5. 4 物料配比影响 | 第117-118页 |
5. 6 十碳三烯双醛合成 | 第118-121页 |
5. 6. 1 多步骤Wittig反应弊端 | 第119-120页 |
5. 6. 1. 1 中间体膦酸脂合成 | 第119页 |
5. 6. 1. 2 缩合反应 | 第119-120页 |
5. 6. 2 一锅法工艺反应方程式 | 第120页 |
5. 6. 3 实验操作 | 第120页 |
5. 6. 4 产品分析 | 第120-121页 |
5. 7 一锅法工艺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 第121-128页 |
5. 7. 1 均匀实验设计 | 第121-124页 |
5. 7. 1. 1 因素与水平的选择 | 第121-122页 |
5. 7. 1. 2 选择均匀设计表与表头设计 | 第122-123页 |
5. 7. 1. 3 确定试验方案 | 第123页 |
5. 7. 1. 4 实验结果 | 第123-124页 |
5. 7. 2 单纯形优化 | 第124-128页 |
5. 7. 2. 1 单纯形法 | 第124页 |
5. 7. 2. 2 单纯形优化法原理 | 第124-125页 |
5. 7. 2. 3 初始单纯形构成 | 第125页 |
5. 7. 2. 4 优化步长的选择 | 第125页 |
5. 7. 2. 5 单纯形推移与收敛 | 第125-128页 |
5. 8 本章小结 | 第128-130页 |
5. 9 参考文献 | 第130-133页 |
第6章 β-胡萝卜素及角黄素合成 | 第133-154页 |
6. 1 前言 | 第133-134页 |
6. 1. 1 β-胡萝卜素和角黄素结构 | 第133页 |
6. 1. 2 β-胡萝卜素和角黄素性质与应用 | 第133-134页 |
6. 2 合成概况 | 第134-136页 |
6. 2. 1 β-胡萝卜素合成 | 第134-135页 |
6. 2. 2 角黄素合成 | 第135-136页 |
6. 3 β-胡萝卜素合成工艺 | 第136-142页 |
6. 3. 1 反应机理 | 第137-138页 |
6. 3. 2 反应方程式 | 第138页 |
6. 3. 3 实验操作 | 第138页 |
6. 3. 4 产品分析 | 第138-139页 |
6. 3. 5 β-胡萝卜素合成条件实验 | 第139-142页 |
6. 3. 5. 1 碱影响 | 第139-140页 |
6. 3. 5. 2 溶剂用量影响 | 第140页 |
6. 3. 5. 3 温度影响 | 第140-141页 |
6. 3. 5. 4 物料配比影响 | 第141-142页 |
6. 3. 6 直接缩合和间接缩合比较 | 第142页 |
6. 4 选择性催化氧化β-胡萝卜素合成角黄素 | 第142-146页 |
6. 4. 1 反应方程式 | 第142页 |
6. 4. 2 实验操作 | 第142-143页 |
6. 4. 3 产品分析 | 第143页 |
6. 4. 4 催化氧化反应条件优化 | 第143-146页 |
6. 4. 4. 1 溶剂 | 第143-144页 |
6. 4. 4. 2 催化剂 | 第144-145页 |
6. 4. 4. 3 β-胡萝卜素用量 | 第145-146页 |
6. 4. 5 二氧化碳控制体系酸性 | 第146页 |
6. 5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6. 6 参考文献 | 第147-15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54-158页 |
7. 1 十四碳醛合成 | 第154页 |
7. 2 未重排十五碳膦酸酯合成 | 第154-155页 |
7. 3 五碳醛合成 | 第155页 |
7. 4 十碳三烯双醛合成 | 第155-156页 |
7. 5 β-胡箩卜素和角黄素合成 | 第156页 |
7. 6 创新点 | 第156-158页 |
附录Ⅰ 试剂和原料 | 第158-160页 |
附录Ⅱ 中间体及产物分析谱图 | 第160-196页 |
致谢 | 第1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