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辞 | 第4-6页 |
中文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20页 |
1. 引言 | 第20-33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20-21页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1-2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25-31页 |
1.4.1 篇章观的研究现状及其与篇章语言学发展的关联 | 第25-27页 |
1.4.2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27-29页 |
1.4.3 跨文化研究有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29-31页 |
1.4.3.1 跨文化性的研究 | 第29页 |
1.4.3.2 高语境与低语境的研究 | 第29-30页 |
1.4.3.3 移情在跨文化研究与翻译中的研究 | 第30-31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31-33页 |
2. 理论框架介绍 | 第33-79页 |
2.1 篇章语用学基础理论 | 第33-35页 |
2.2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 | 第35-63页 |
2.2.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 第35-37页 |
2.2.2 Reiβ与篇章类型 | 第37-44页 |
2.2.2.1 Reiβ的篇章类型以及翻译批评模式 | 第38-44页 |
2.2.2.1.1 Reiβ的篇章类型模式 | 第38-40页 |
2.2.2.1.2 影响翻译和翻译标准的语言内和语言外因素 | 第40-42页 |
2.2.2.1.3 Reiβ翻译理论的贡献和局限 | 第42-44页 |
2.2.3 Vermeer与目的论 | 第44-55页 |
2.2.3.1 对翻译的重新定义 | 第44-48页 |
2.2.3.1.1 翻译是有意图的交际互动行为 | 第44-46页 |
2.2.3.1.2 源语篇章在翻译中的地位 | 第46-47页 |
2.2.3.1.3 翻译是跨文化行为 | 第47-48页 |
2.2.3.2 Skopos及相关概念的含义 | 第48-50页 |
2.2.3.3 三项原则:目的、连贯、忠实 | 第50-52页 |
2.2.3.3.1 目的原则 | 第50页 |
2.2.3.3.2 篇际一致和篇内一致 | 第50-52页 |
2.2.3.4 现实中的翻译过程 | 第52-54页 |
2.2.3.5 适当vs对等 | 第54页 |
2.2.3.6 Vermeer翻译理论的贡献 | 第54-55页 |
2.2.4 Nord与"功能加忠诚"理论 | 第55-63页 |
2.2.4.1 翻译为导向的篇章分析模式 | 第56-57页 |
2.2.4.2 翻译中的篇章功能分类:指称/表达/呼唤/交感功能 | 第57页 |
2.2.4.3 文献型翻译与工具型翻译 | 第57-59页 |
2.2.4.4 "功能加忠诚"理论 | 第59-61页 |
2.2.4.5 Nord理论的贡献相对性 | 第61-63页 |
2.2.5 小结 | 第63页 |
2.3. 跨文化研究理论 | 第63-79页 |
2.3.1 跨文化性 | 第63-70页 |
2.3.1.1 概念 | 第63-66页 |
2.3.1.2 跨文化性与译者 | 第66-70页 |
2.3.2 边界 | 第70-72页 |
2.3.2.1 概念 | 第70-71页 |
2.3.2.2 边界与翻译 | 第71-72页 |
2.3.3 视角与移情 | 第72-76页 |
2.3.3.1 视角 | 第72页 |
2.3.3.2 移情 | 第72-76页 |
2.3.3.2.1 概念 | 第73-74页 |
2.3.3.2.2 译者的移情 | 第74-76页 |
2.3.4 高低语境 | 第76-78页 |
2.3.4.1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 | 第76页 |
2.3.4.2 高低语境与翻译 | 第76-78页 |
2.3.5 小结 | 第78-79页 |
3 《论语》、译本及自建汉德双语语料库描述 | 第79-93页 |
3.1 《论语》概述 | 第79页 |
3.2 卫礼贤及其《论语》译本 | 第79-84页 |
3.2.1 卫礼贤简介 | 第80-82页 |
3.2.2 《论语》卫礼贤德语译本 | 第82-84页 |
3.3 《论语》其他译本 | 第84-85页 |
3.4 《论语》汉德平行语料库 | 第85-92页 |
3.4.1 平行语料库 | 第85-86页 |
3.4.2 《论语》汉德平行语料库的创建方法 | 第86-92页 |
3.4.2.1 建立单语语料库 | 第86-88页 |
3.4.2.2 建立双语平行语料库 | 第88-91页 |
3.4.2.3 使用软件 | 第91-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4. 《论语》卫礼贤译本的跨文化性与翻译策略 | 第93-122页 |
4.1 《论语》卫礼贤译本的跨文化性 | 第93-116页 |
4.1.1 作为译者的跨文化性 | 第93-97页 |
4.1.2 移情在卫礼贤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 第97-99页 |
4.1.3 高低语境在卫礼贤译本中的体现及翻译策略 | 第99-116页 |
4.1.3.1 省略的处理 | 第100-108页 |
4.1.3.2 添加句法成分 | 第108-116页 |
4.2 《论语》卫礼贤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116-121页 |
4.2.1 《论语》篇章类型 | 第116-117页 |
4.2.2 工具型翻译与文献型翻译 | 第117-12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5 《论语》卫礼贤译本中国文化特色概念翻译分析 | 第122-250页 |
5.1 仁 | 第122-146页 |
5.1.1 跨文化视角下卫礼贤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123-143页 |
5.1.2 与其他译本比较 | 第143-146页 |
5.2 义 | 第146-159页 |
5.2.1 跨文化视角下卫礼贤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146-158页 |
5.2.2 与其他译本比较 | 第158-159页 |
5.3 礼 | 第159-179页 |
5.3.1 跨文化视角下卫礼贤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159-178页 |
5.3.2 与其他译本比较 | 第178-179页 |
5.4 德 | 第179-198页 |
5.4.1 跨文化视角下卫礼贤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179-197页 |
5.4.2 与其他译本比较 | 第197-198页 |
5.5 孝、悌 | 第198-211页 |
5.5.1 跨文化视角下卫礼贤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198-209页 |
5.5.2 与其他译本比较 | 第209-211页 |
5.6 忠 | 第211-219页 |
5.6.1 跨文化视角下卫礼贤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211-218页 |
5.6.2 与其他译本比较 | 第218-219页 |
5.7 道 | 第219-238页 |
5.7.1 跨文化视角下卫礼贤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219-236页 |
5.7.2 与其他译本比较 | 第236-238页 |
5.8 君子 | 第238-248页 |
5.8.1 跨文化视角下卫礼贤译本的翻译策略 | 第238-247页 |
5.8.2 与其他译本比较 | 第247-248页 |
5.9 本章小结 | 第248-250页 |
6. 结束语与展望 | 第250-256页 |
6.1 本研究内容概述 | 第250-251页 |
6.2 研究结论 | 第251-256页 |
7. 参考文献 | 第256-267页 |
附录 | 第267-271页 |
附录1 平行语料库汉语《论语》文本具体版权信息 | 第267-268页 |
附录2 平行语料库德语《论语》文本具体版权信息 | 第268-269页 |
附录3 平行语料库建设中参考的朱熹《四书集注》具体版权信息 | 第269-270页 |
附录4 平行语料库建设中参考的汉德对照文本1具体版权信息 | 第270-271页 |
附录5 平行语料库建设中参考的汉德对照文本2具体版权信息 | 第2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