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 研究缘由 | 第9-10页 |
1. 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 第9页 |
2. 时代呼唤教育实践中的教师调整角色定位 | 第9-10页 |
3.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面临新挑战 | 第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 响应“互联网+”计划,凸显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价值 | 第10页 |
2. 在实践方面为教师发展提供新的目标定位 | 第10-11页 |
3. 丰富教师角色研究的理论价值 | 第11-12页 |
一、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一) 文献趋势分析 | 第12-13页 |
(二) 文献观点分类综述 | 第13-21页 |
1.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角色研究 | 第13-16页 |
2. “互联网+”背景下影响教师角色的因素研究 | 第16-17页 |
3.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角色的问题研究 | 第17-18页 |
4.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培养的策略研究 | 第18-21页 |
二、研究设计 | 第21-28页 |
(一)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1. “互联网+” | 第21页 |
2. “互联网+教育” | 第21-22页 |
3. 课堂教学角色 | 第22-23页 |
4. 角色认知 | 第23页 |
(二)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三)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1. 文献研究法 | 第24页 |
2. 调查研究法 | 第24-28页 |
三、“互联网+”背景下教师应然的课堂教学角色体系建构 | 第28-45页 |
(一) “互联网+”教育形态下的教师角色分析 | 第28-30页 |
1. 开放化教育时空下的应然角色分析 | 第28页 |
2. 共享化教育资源下的应然角色分析 | 第28-29页 |
3. 多元化教育理念下的应然角色分析 | 第29-30页 |
(二) “互联网+”对教师提出新要求中的角色分析 | 第30-34页 |
1. 互联网思维下的教师角色分析 | 第30-31页 |
2. “互联网+”时代素养下的教师角色分析 | 第31-33页 |
3. 智慧型的教学行为中的教师角色分析 | 第33-34页 |
(三)“互联网+”教育理论基础视域下的教师角色分析 | 第34-37页 |
1.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中的角色分析 | 第34-35页 |
2. 知识可视化理论中的角色分析 | 第35页 |
3. 多元智能理论中的角色分析 | 第35-36页 |
4. 新建构主义理论中的角色分析 | 第36-37页 |
(四)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角色与教学要素结合分析 | 第37-45页 |
1. “互联网+”与教学要素的结合分析 | 第37-41页 |
2. 应然的教学行为体系建构 | 第41-43页 |
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43-45页 |
四、“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认知情况 | 第45-62页 |
(一) 调查数据分析 | 第45-55页 |
1. 调查对象情况分析 | 第45-46页 |
2. 教师课堂教学角色认知的总体情况 | 第46-47页 |
3. 教师课堂教学角色认识分类剖析 | 第47-50页 |
4. 教师课堂教学角色认识的人口特征变量差异分析 | 第50-55页 |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55-62页 |
1. 教师总体对课堂教学角色认识存在的问题 | 第55-58页 |
2. 不同类别教师对课堂教学角色的认识存在的问题 | 第58-62页 |
五、“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成长的对策与建议 | 第62-68页 |
(一) 教师加强自身修养 | 第62-63页 |
1. 适应互联网环境,主动拥抱技术 | 第62页 |
2. 强化互联网思维,提高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 | 第62-63页 |
3. 分析“互联网+”时代的学生特征,践行主体教育 | 第63页 |
(二) 学校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 第63-66页 |
1. 开展教师分层分类的培训 | 第63-64页 |
2. 搭建互联网平台,促进新老教师网络研修 | 第64-65页 |
3. 完善教育设备在班级的投入量 | 第65页 |
4. 建立大数据的分析模型 | 第65-66页 |
(三) 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第66-68页 |
1. 加强对乡镇地区的教育投入 | 第66页 |
2. 缩小普通中学与重点中学教育资源的差距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5页 |
附录一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角色认知调查表 | 第75-78页 |
附录二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课堂教学角色认知访谈提纲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