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自行车旅游发展迅速 | 第11页 |
1.1.2 共享单车助推全域旅游 | 第11页 |
1.1.3 共享单车停放面临问题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1.3.1 国内外自行车旅游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内外自行车站点选址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可达性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4 国内外模糊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目的、区域、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4.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4.2 研究区域 | 第18-19页 |
1.4.3 论文框架 | 第19页 |
1.4.4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20-21页 |
1.5.2 德尔菲法 | 第21页 |
1.5.3 图解分析法 | 第21页 |
1.5.4 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 第21-22页 |
1.5.5 重心法 | 第22页 |
1.6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23-31页 |
2.1 相关理论 | 第23-27页 |
2.1.1 经典选址理论 | 第23-26页 |
2.1.2 共享经济理论 | 第26-27页 |
2.1.3 模糊理论 | 第27页 |
2.2 相关概念 | 第27-31页 |
2.2.1 全域旅游 | 第27-28页 |
2.2.2 空间可达性 | 第28页 |
2.2.3 电子围栏及租赁点 | 第28-29页 |
2.2.4 栅格叠加分析 | 第29页 |
2.2.5 自行车与共享单车 | 第29-30页 |
2.2.6 公共设施服务半径与覆盖半径 | 第30-31页 |
第3章 全域旅游影响下选址指标体系构建与权重确定 | 第31-36页 |
3.1 选址指标筛选原则 | 第31页 |
3.2 专家咨询指标结果 | 第31-32页 |
3.3 构造基于GIS的改进的模糊层次分析模型 | 第32-33页 |
3.4 构造模糊判断矩阵 | 第33-35页 |
3.5 各指标权重结果 | 第35-36页 |
第4章 基于景点交通可达性的初次选址 | 第36-40页 |
4.1 全域旅游与初次选址的联系 | 第36页 |
4.2 区域内自行车租赁站点现状 | 第36-37页 |
4.3 初次选址原则 | 第37页 |
4.4 景点距离矩阵表 | 第37-38页 |
4.5 初次选址结果 | 第38-40页 |
第5章 基于休闲观光的二次选址 | 第40-49页 |
5.1 全域旅游与二次选址联系 | 第40页 |
5.2 确定二次选址区域 | 第40-45页 |
5.2.1 确定二次选址区域的方法 | 第40页 |
5.2.2 避开现有租赁点(适建区域) | 第40-41页 |
5.2.3 基于公园点、公共交通站点选址区域(适建区域) | 第41-42页 |
5.2.4 基于临近交通线路的选址区域(适建区域) | 第42-43页 |
5.2.5 基于居住地、商场的选址区域(适建区域) | 第43-44页 |
5.2.6 区域按加权叠加结果(最终选址区域) | 第44-45页 |
5.2.7 结果分析 | 第45页 |
5.3 二次选址区域的电子围栏点位置确定 | 第45-49页 |
5.3.1 二次选址遵循条件 | 第45-46页 |
5.3.2 二次选址方法确定 | 第46页 |
5.3.3 二次选址方法应用 | 第46-47页 |
5.3.4 二次选址结果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6.1 结论 | 第49-50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0页 |
6.3 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A 专家调查问卷 | 第56-59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