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比较视域下的广州学生管弦乐团教育研究--管弦乐团对于音乐素养教育的作用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14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三、研究方法与过程 | 第11-14页 |
第一章 中国学生管弦乐团教育的发展 | 第14-23页 |
第一节 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之前 | 第14-16页 |
一、西洋乐团在中国的出现 | 第14-15页 |
二、中国人最初建立的乐团以及影响 | 第15-16页 |
三、小结 | 第16页 |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到1948年 | 第16-17页 |
一、抗日战争时期管弦乐团概况 | 第16页 |
二、政府文件中器乐教学的变化 | 第16-17页 |
三、小结 | 第17页 |
第三节 1949年至文化大革命之前 | 第17-18页 |
第四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 | 第18-19页 |
第五节 文革结束后至90年代 | 第19页 |
第六节 90年代至今 | 第19-23页 |
一、北京 | 第20页 |
二、上海 | 第20-21页 |
三、广州 | 第21-22页 |
四、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美国学生管弦乐团教育的发展 | 第23-34页 |
第一节 17世纪20年代——1898年以前 | 第23-24页 |
第二节 1898——20世纪50年代 | 第24-26页 |
一、军乐队的普及 | 第24页 |
二、音乐欣赏课的确立与发展 | 第24-25页 |
三、重要音乐教育组织 | 第25页 |
四、管弦乐团发展的困难时期 | 第25-26页 |
五、小结 | 第26页 |
第三节 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 | 第26-28页 |
一、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方案 | 第26-27页 |
二、青年作曲家计划 | 第27页 |
三、坦格伍德宣言 | 第27页 |
四、美育运动 | 第27-28页 |
五、音乐教育地位的最终确立 | 第28页 |
六、小结 | 第28页 |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至今 | 第28-31页 |
一、90年代关于乐团的调查 | 第28-29页 |
二、如今丰富的夏令营项目 | 第29-30页 |
三、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五节 成功因素分析 | 第31-34页 |
一、积极向国外先进者学习 | 第31页 |
二、音乐教育组织的努力 | 第31-32页 |
三、以体现音乐艺术本性的方式教学 | 第32-33页 |
四、更多举办实践交流活动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广州学生管弦乐团研究 | 第34-48页 |
第一节 广州学生管弦乐团现状 | 第34-38页 |
一、广州学生管弦乐团整体情况 | 第34-36页 |
二、调查的两支乐团概况 | 第36-38页 |
第二节 研究情况 | 第38-48页 |
一、问卷与访谈分析 | 第38-48页 |
结语 | 第48-53页 |
一、管弦乐团对于学生音乐素养的教育意义 | 第48-49页 |
二、我国学生乐团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解决方案 | 第49-52页 |
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第56-60页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第60-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