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10-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2 学习倦怠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学习倦怠研究现状的网络检索 | 第11-12页 |
1.2.2 学习倦怠的概念研究 | 第12-13页 |
1.2.3 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1 学习倦怠的测量 | 第14页 |
1.2.3.2 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5页 |
1.2.3.3 学习倦怠研究现状总结 | 第15页 |
1.3 学习倦怠干预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第16-18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2.1.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16页 |
2.1.2 本研究提出 | 第16-17页 |
2.2 研究设计 | 第17-18页 |
2.2.1 界定核心概念 | 第17页 |
2.2.2 研究假设 | 第17页 |
2.2.3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2.2.4 独创及新颖之处 | 第17-18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18-23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19页 |
3.5 研究结果 | 第19-22页 |
3.5.1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总体状况分析 | 第19-22页 |
3.5.1.1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性别差异分析 | 第20-21页 |
3.5.1.2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年级差异分析 | 第21-22页 |
3.6 高中生学习倦怠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22-23页 |
4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干预策略 | 第23-32页 |
4.1 干预目标 | 第23页 |
4.2 干预对象 | 第23页 |
4.3 干预过程 | 第23-29页 |
4.3.1 干预方法 | 第23-24页 |
4.3.2 干预方案 | 第24-29页 |
4.3.2.1 第一次辅导 | 第24-25页 |
4.3.2.2 第二次辅导 | 第25-26页 |
4.3.2.3 第三次辅导 | 第26-27页 |
4.3.2.4 第四次辅导 | 第27页 |
4.3.2.5 第五次辅导 | 第27-28页 |
4.3.2.6 第六次辅导 | 第28-29页 |
4.4 数据收集 | 第29页 |
4.5 干预辅导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4.6 干预辅导结果小结 | 第30-32页 |
4.6.1 高中生学习倦怠干预的原则 | 第31页 |
4.6.2 高中生学习倦怠的干预策略选择 | 第31-32页 |
4.6.2.1 学习倦怠干预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 第31-32页 |
4.6.2.2 学习倦怠干预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 第32页 |
4.6.2.3 学习倦怠干预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第32页 |
4.6.2.4 学习倦怠干预应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 第32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32-3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33页 |
5.2 局限性及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 第33-34页 |
5.3 展望 | 第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附录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0页 |